台湾当局“去中国化”不遗余力,切断两岸渊源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已经上路,“国营企业正名”屡屡得手,近日又在语言上做起文章,以“尊重语言平等”为名,大力推动“去国语化”。对此,岛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认为台湾当局为了一己私利,拿政治绑架语言,“简直不能想象,台湾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未来会是什么样?”
台湾媒体日前报道说,台湾“行政院”已制定“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计划去除“国语”、“方言”的概念,明确规定岛内各地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等,都称为“国家语言”。
其实,早在2000年选举的时候,陈水扁就已经开始鼓噪制定所谓的“国家语言发展法”。后来,台湾“教育部”与“文建会”一度有意将闽南话及客家话列为“官方”主要语言之一,因为引发争议作罢。2004年连任后,陈水扁更是多次宣称,台湾很多的对立和隔阂,都源于语言的问题,为“保障族群和谐”,推动制定“国家语言发展法刻不容缓”。台湾当局选择在这个时候行“去国语化”,显然是有备而来。
上有命令,下有行动。这不,“行政院”刚有个动静,台湾的“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执行秘书陈雪玉马上表示,等到“国家语言发展法”完成法定程序后,“教育部”将配合负责统筹的“文建会”协助推动,建设“国家语文文字的资讯系统”等。台湾媒体报道说,为配合当局“去国语化”,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费时3年、投入近百名人力编订的《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原住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将在5、6月陆续公布于网站的在线电子辞典。据悉,目前进入收尾阶段的《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在线版,收录116500笔常用字词,兼注台南、台北、鹿港、宜兰等地区腔调;《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收录15000笔,亦将并陈各种发音;《原住民族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则包含43种语言,因原住民语缺乏文字,搜罗不易,将先公布1500笔常用历史文化用语。
对于台湾当局的举动,“立法院”教育委员会召集委员李庆安斥责说,此举劳民又伤财,政治的意识形态延伸到教育领域,只会恶整家长与孩子,实在没必要。国民党“立委”江连福则忧心没有法定的“官方语言”后,将造成当局与民间彼此间的沟通困难。台湾“中研院士”、语言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李壬癸认为,台湾当局的这个“草案”虽然体现了尊重的精神,但是实务上可能会有许多困难,例如以现在捷运车厢内都会以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英语播报站名,假使每一种“国家语言”都要播,还没播完就到下一站了。他又举法院为例,假设有七八种种族的人在场,也不可能每一种语言都口译,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实际效益。台湾政治大学研究员蔡逸儒则认为,在全世界都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快车、国语在全球大行其道之际,台湾当局却主动关闭大门,纯粹“以意识形态治国”,生生将自己隔绝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之外。
“去国语化”在岛内掀起了波澜,台湾《联合晚报》的文章说得好,语言问题原本就不应是政治问题,但很无奈地,在台湾,语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不然湖南籍的宋楚瑜与马英九为什么要学闽南语,又为什么选举时刻一到,一大堆政治人物都宣称自己是客家人。台湾当局为了避免政治纠葛,没有确定“官方语言”,但是“官方语言”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当“官方语言”的设置变得势不可免,语言问题又将回归原点,就是整个社会将会为了哪种语言可作为“官方语言”争论不休。此一问题将绕回原点,并且仍然变成政治问题,纠缠不清,没完没了。(本报记者吴亚明)
来源:《人民日报》(2007-03-29第10版)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