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有记录以来最暖和的这个冬天过后,减排问题一跃成为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议题。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漩涡的中心。
“CO2外交”考验中国
顾钱江
中国人从没像现在这样离全球变暖如此之近:各地纷纷报告这个冬天是气象史上罕见的暖冬,西南省份的严重春旱导致百万人缺水,长江航道一度浅得难以行船,东北意外遭遇暴风雪……
另外一方面,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也从没像今天这样迫近中国。
中国正在召开“两会”的同时,欧盟不仅通过了一项比《京都议定书》要求更高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而且呼吁中国和印度做出减排承诺;在李肇星外长和温家宝总理的两场记者招待会上,欧洲媒体均两次问到了中国如何减排温室气体的问题。
“后京都时代”提前来到
在3月初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欧盟27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并声称若美国、中国等能够加入,减排目标还可以提高到30%。
尽管在操作细节上,欧盟新减排目标仍存在着许多“魔鬼”,但它无疑极具进攻性。“倘若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区内的近5亿人协同行动,他们就可以将别人带到谈判桌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解释说。
欧盟减排协议投出的是一个“双头矛”,一头指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退出或没有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一头指向中国、印度等暂时不必承担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换言之,欧盟希望尽快开启一场新的谈判,以便将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都纳入新的全球减排框架,填补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真空。
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主要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
上述目标能否实现还是个大大的问号,但全球变暖的加剧,使人们对《京都议定书》愈发感到不满意。《京都议定书》2012年才到期,不过,各种迹象表明,“后京都时代”已经提前来临。
一场以减排为议题的大国外交刚刚拉开帷幕。在公布新减排目标的同时,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总理默克尔表示,将在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力促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印等发展中大国采纳新减排目标。
今年中国“两会”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瑞萨克斯悄然来京,这位当年俄罗斯改革“休克疗法”的设计者,现在是研究全球变暖问题的顶尖专家之一。他在清华、北大演讲的主旨简单明了: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杰弗瑞萨克斯认为,到2007年底,所有国家都应该开始为2012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体系进行谈判。基本的原则应该在2008年建立起来。到2009年,国际社会包括两个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和中国,应该做好准备达成一项严肃的协议。这一协定应该在2010年达成并及时批准以便取代《京都议定书》。
这份代表国际社会流行看法的“时间表”意味着,中国在今后一系列的多边和双边外交场合,势必要面对关于减排问题的各种挑战。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