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入围影片之一,《图雅的婚事》因其刚刚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对于中国电影,《图雅的婚事》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可是,这部影片带给导演王全安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柏林拿奖回来对您生活的改变一定很大吧?
王全安(以下简称王):是的。各个方面的改变都很大,比如各个方面的应酬也增加了。
记:那是不是意味着对您在艺术、创作方向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王:应该说拿这样一个奖对任何一个导演的改变都会很大,首先就是环境对你的看法变了,意味着你被更多的需要,你需要应付更多的外在的东西,这是一个代价。但是这种生活也有其可爱之处,即使你失去了一种自由,你又有一些新的自由的收获。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你的
拍摄条件都会有一些变化,无论是从资金,人力各个方面的条件来讲都会比以前有更充裕的空间。
记:可是这也意味着您会有更多的压力,比如将来对自己的突破?
王:没有压力。从一个导演职业的角度来讲,一个作品,你达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这个东西不会说因为你一个奖而改变,无论怎样它都在那的。
记:可是事实上获奖本身对您来说给您带来的诱惑也会更多。
王:(笑)诱惑多多啊,尤其在题材方面。好莱坞最近跟我提要改编《图雅》,韩国也给了一个大片希望我能去拍,应该说这种产出是一种进步吧。
记:是不是意味着您要向国际方向发展了?
王:这个其实没有一种特别的界定。因为我之前也有参与国际合作的。只能说一个导演的活动范围的不一样,这是根据导演的素质决定的,跟自己各个方面的自身因素是有关系的。对我来说,自己早就在国际上游走,我认为不管在哪拍片重要的是拍出来的电影,我是希望能拍出能沟通的电影,希望未来的拍摄区域被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不管在哪拍,电影本身是最重要的,是要能沟通能说话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记:您对于女性题材情有独钟,有什么原因吗?
王:对,我觉得世界上真正可爱的东西很多,而女性就是其中一种。女性本身比较令人感动,因为对于女性的感动所以让我一直有这样的动力或者愿望去拍摄她们。当然现在也有法国和日本韩国的来跟我谈女性题材,希望通过一种国际交流的手段将这种题材进行到底。
记:会一直坚持女性题材吗?
王:当然,除非自己不被感动了。
记:有尝试新的题材的愿望吗?
王:当然会尝试新的题材,女性题材这是你喜欢的表达中的一种。
记:那么谈谈您电影中一直的女主角余男吧,会一直合作下去吗?
王:她是一个有质量的演员,演技跨度大的演员,当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所以如果以后的片子角色适合的话会一直合作下去。
记:您之前曾在一个采访中谈到“中国的导演缺乏商业电影的训练”,那您是怎样来界定所谓的商业和艺术呢?二者之间您是怎样取舍的呢?
王:我是认为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是不存在取舍的。在一个整体的电影环境里应该是各个类型都需要,中国的电影界可能说从早期比较注重宣教的功能到第五代过度到艺术片一直过度到现在电影,它的商业功能成为主体,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电影当其娱乐功能成为主体,它的存在才合理。而艺术电影应该处在商业和娱乐中的一个最高级的形式。电影应该回到自己的本体上去。它应该被人接受懂得才会有所谓的艺术表达。
记:那么您呢?您对自己电影的期望是什么?
王:我的愿望是把艺术片拍的有魅力,能被大多人接受,被他们懂得,这个可能就是从你的电影的故事里面展现。
记:从您早期的几部片子到《图雅的婚事》其实可以看出您的改变,从早期比较注重个人的表述到《图》的去立足于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这是有意为之的吗?
王:《图》和之前的电影对比其实是一个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导演对电影的认识的深入。从最初的接触电影可能就是喜欢电影本身,当然也有最开始的虚荣心,慢慢拍就是表达自我,而成熟之后才会意识到电影的特性,电影的特性就是要像一个电影。电影的本身功能就是擅长的就是讲故事。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记:可是中国会讲故事的导演很少。
王:因为这是最难的。你看我喜欢的导演黑泽明,科波拉,一个剧本一写就写十年,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电影的获得需要很多准备。而我们历来崇尚走捷径,这当然不可能让你获得一个好的电影。
记:同样是第六代导演,同样都在知名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您认为在电影的表达上您和贾樟柯最大的不同在哪?
王:我和贾樟柯,大家的风格都很鲜明。可能我认为他在坚持自己的自我表述上是最有风格的。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第一部电影《小武》,他拍《小武》的时候还没有要有那么多文化表达。其实真正拍电影还是应该尊重电影表达的规律,电影艺术本身是讲叙事,讲故事的。
记:《图雅的婚事》什么时候会上映?
王:四月吧。
记:对票房有期待吗?
王:其实相对于票房我觉得如果这样一个电影能发出声音,能够在市场上有好的收获那么不仅是对这个电影还是对这一类的电影都是一种启发。而真正能吸引观众的不是你的宣传啊炒作啊,还是电影本身,是你这个故事能否打动观众。
记:那么对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您是怎样看待的呢?
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这个电影节在这个年龄上应该划在年轻的领域。可以说它是我们自己的这个年龄的一个节日。所以不管我有没有作品,对于参加这样一个电影节都会是不遗余力的。
记:获奖方面有期待吗?
王:其实相对于获奖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每一次放映。我很期待观众每一场的反应,我期待得到观众的认可,所以只要有机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的每一次电影放映我都会到现场的。
记:和余男吗?
王:对,只要我在国内。
记:最后,对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什么祝福和期望吗?
王:一句话,我希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能永远年轻。
对比之前凭借《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贾樟柯,国内导演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的获奖的现象,对于中国电影界的真正的改变到底能有多大?怎样的道路才是中国电影导演需要把握的?怎样才能为中国电影摸索出一条切实的道路?这些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可是在采访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王全安在以自己的对电影的理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
而同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在以一种年轻而有活力的姿态在探索的道路上努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