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刘正旭 通讯员 穗环宣
俗语说:人生莫忘父母恩!
然而,孕育广州上千年文明的母亲河——珠江,却曾遭到不应有的对待,上世纪九十年代,珠江水因污染严重而变得常年发黑发臭……
自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彻底整治珠江的任务以来,珠江水的黑臭史虽已作古,但今后珠江水能否更加清澈?对此,市民充满期待,市环保局表示,广州已制定了到2010年的治理目标,届时,将还市民一江碧水,市民常亲珠江将不再是梦想。
环保
我们一直在追问
2006.7.12
珠江治污8年见成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与数千群众横渡珠江。
2006.3.7
本报报道了广东省、广州市历任领导关注珠江治污,倡议横渡珠江的幕后故事。
2006.7.12
广州数千群众畅游珠江,本报记者从活动发起到成功横渡全程亲历见证。当天本报做了详细报道。
民生故事
在珠江冲凉洗衣的日子
“小时候,一到晚上,我就往珠江里跑,冲凉洗衣一起进行,这样回家后才能睡得着觉。”一谈起珠江,老广州骆阿伯的脸上就挂满了向往和兴奋的神色。
骆阿伯今年50多岁,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悠闲地坐在沙面公园旁的堤岸上钓鱼。他说,他从生下来起就住沙面,50多年的朝夕相伴,他与珠江间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
而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在珠江上钓鱼、游泳,这也成为他平生最大的爱好。
但这种快乐的日子很快就被迫结束了。改革开放后,江边上的工厂越来越多,珠江水就一天不如一天。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江水变得又黑又臭,鱼虾也彻底绝迹。
骆阿伯曾为此黯然落泪。“在游泳池里一点感觉都没有,到别处钓鱼又太远。”他被迫放弃了游泳和钓鱼的习惯,而这一耽搁就是十多年。
“我是偶然中发现珠江再次出现鱼虾的,那天是2005年的7月3日。”虽然这个日子很平常,但骆阿伯却对此记忆深刻,因为此前他根本不相信广州能用三年时间使江水不再黑臭,但那的确是亲眼所见,使他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从那天起,骆阿伯重新拿出了搁置多年的鱼具,一有空就到江边钓鱼。
但对于回到珠江里去游泳,他却没有提起。之后,他就一直沉默不语,只注视着他的鱼杆。良久!当记者准备离开时,他忽然问道:“你说,珠江水能更清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现在做梦都想到珠江里游一圈,憋了十多年了,钓鱼太不过瘾。”
珠江水能否更清?这句简单的话,承载了多少广州人的期待?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不停追问的。
专家观点
除了长期治污还需生态恢复
水环境恶化是城市快速发展而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结果。水体接纳大量污染物排入后,稀释降解的缓冲能力不断下降,使得整个水环境系统发生连锁性负效应。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江广州段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根据国内外的治水经验表明,兴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是消除江河水污染的第一步,而要从根本上消除水污染,还必须做好长期治污和生态恢复的工作。遭受污染的水环境恢复是基于水的自然大循环和水在运动中通过物理、物化和生化方法去除污染物质得以再生。
自1998年以后,尤其是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目标后,广州大力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并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的排放,使珠江水质逐步改善。到如今,广州已顺利完成珠江综合整治的前两个目标。去年7月,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指标更是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并因此成功举办了横渡珠江活动。7月12日,省长黄华华、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和各界4600多名市民一同畅游珠江,黄华华上岸后兴致勃勃地对新华社记者说:“江水不黑不臭,虽然离真正清澈还有距离,但是我们有信心让珠江彻底变好。”
广州治理珠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还给广大市民一条干净的母亲河,让市民们能够实现常亲“碧水”的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珠江综合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有信心做到。
目前,广州市已编制《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和《广州市“碧水”工程建设计划(2007~2010年)》,提出“北建库、南建闸”和“引水济涌”的总体思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在城区分南、北两片盘活水流,北部地区筑库、挖湖,引蓄调水,解决60条主要河涌的补水;南部地区通过群闸联控,利用珠江不规则半日潮,启闭闸门控制河涌水位、更换河涌水体,解决海珠、芳村河网区河涌的补水。我们还需要在流域上,联合佛山、清远、惠州、东莞、中山等市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需要逐步开展农业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需要正视广州“工程性”缺水的现实,尽快从西江、北江引水,解决广州水资源紧缺问题。
当然,这其中不能缺少政府各部门的持续努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联动,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节约用水,共同防治点线面源污染,保护日益珍贵、紧缺的水资源。
广州将一路追寻常亲“碧水”的梦,虽然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广州一定能走好,一定能寻觅这个梦。(文章有删改)
上图:董天明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专家
政府规划
两大重点规划呵护一江“碧水”
目前,广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和《广州市“碧水”工程建设计划(2007—2010年)》,这两个规划也是未来广州治理珠江的总体方针和方向。
据了解,广州治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1994年至2001年,广州市河道与河涌的治理从农业水利向城市水利转变,以珠江一河两岸的整治为代表;从2001年开始,以城市水利为重点,整治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河涌;从2004年至今,开始发展生态水利。
虽然近年来大力整治河涌,珠江水质明显改善,但离清澈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其原因在于珠江的污染80%以上来自生活污水,而广州的231条河涌大都是用来排生活污水的。治理珠江的根本在于截污,在于改善河涌水质。为此,广州市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引水济涌”综合整治河涌的设想,这一设想在两个治水规划中均有明确体现。《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明确城区水系建设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分南、北两片实施:北部地区筑库、挖湖,引蓄调水,解决60条主要的河涌的补水。南部地区通过群闸联控,利用珠江不规则半日潮,启闭闸门控制河涌水位、更换河涌水体,解决海珠、荔湾原芳村地区河网区河涌的补水。
《广州市“碧水”工程建设计划(2007—2010年)》中明确,城区水系建设要实现“三线两湖一纵”,三线即北江两涌一河、流溪河左干渠、西航道引水工程;两湖即通过白云湖和白海面人工湖蓄水,解决60条主要河涌的补水,其中,挖广州最大的人工湖——白云湖,防止广州北部城乡洪涝灾害,并为北部河涌补水,解决广州北部河涌、尤其是石井河流域水少、水脏、水臭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改善广州北部城乡的水环境,修复受污染的水生态;一纵即用均和涌、石井河连接南北。南部河网丰富,要通过闸泵联控、吸潮入涌,与珠江实现水体循环,解决海珠、芳村河网区河涌的补水。按上述规划,从2007年到2010年,广州中心城区水面率由目前的8.99%提高到10%,并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把广州建设成为“不怕水”的城市。
海外视角
德国·莱茵河
流经9国仅由12人管理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上世纪50年代末,德国开始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经过整治,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要归功于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有效协调合作。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委员会工作人员仅12人。
英国·泰晤士河
污水处理费计入自来水费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但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
全面治理泰晤士河,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入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入居民的自来水费中。经过整治,泰晤士河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归。
治污大事
2002年
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珠江整治计划,并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江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整治目标。
2005年
北江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污染事件。12月16日,由于韶关冶炼厂违规操作,导致北江流域镉浓度严重超标,韶关下游的群众饮水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广东省政府当即宣布北江进入事故应急状态,直到2006年1月27日终止,前后长达40天。
2006年
已停止多年的群众体育运动——畅游珠江再次启动。7月12日,来自各界的4600多名市民集体畅游珠江,省长黄华华、广州市长张广宁更是亲自上阵,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珠江治理成果,经过治理后的珠江水质已大大改善。
2007年
河涌整治被列为广州市政府1号工程。
治水成绩
2002年
省委、省政府提出珠江整治工作目标,珠江广州段经过1年的整治,初步取得了成效。
2005年
珠江广州段实现不黑不臭整治目标。
2006年
珠江广州段水质恢复到4类,水质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