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墓葬贵但选择的人多,生态型墓葬便宜却难聚人气,关键还是观念
金报讯(记者戴晓燕)本报近日连续报道了一些经营性墓园收费混乱的现象,但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尽管一些经营性墓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很多市民在安葬已故的亲人时,却宁愿选择经营性的墓园,也不愿意选择一些收费正规甚至免费的公益性墓园。
一片墓区冷热两重天
鄞州区五乡镇仁久村永久公墓是一个墓地种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在仁久村后面的墓区,传统墓园、生态墓园都有。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墓园已处于饱和状态,一旁的生态墓区却“空位以待”。
树葬墓区是永久公墓的一个特色,但比一旁的生态墓区更萧条。据仁久村的吴书记介绍,树葬墓区开辟已经五六年了,占地约3亩,墓区种植了600多棵桂花、柏树、茶花等花木,但只有30多棵树找到了主人。记者看到,当初种下的指头粗的树苗如今已经长得比胳膊都粗了,形成了一片小有规模的树林,整个树葬墓区显得郁郁葱葱。但已有主人的只有零星几棵,显得比较孤单。
吴书记说:“生态墓区有政府补助,本地居民安葬是免费的,而选择树葬大概只需要两三千元钱,这也比选择传统的墓葬方式要便宜很多。但目前老百姓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些墓葬方式,在这里选择树葬的基本都是一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
在仁久村后的公墓区还有一座造了五六年的“天国陵园”,一幢高楼原本是想用来安放灵盒的,但是自造好以后就无人问津,这幢气派的高楼就一直空置到现在。
气派塔葬八年难聚人气
位于阿育王寺边上的“育王陵园”是宁波唯一一处塔葬墓地,按理说,占据着阿育王寺的“风水地利”,加上“塔葬”本身的佛教意义,这个陵园应该会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然而,自1999年塔陵开放以来,共有格位2万余穴的育王陵园至今只售出三四千穴,正式“入住”的则更少,只有不到800穴。
昨天,记者在育王陵园看到,拥有5座高塔的陵园壮观肃穆,最高的塔高11层,24小时都有人管理,方便市民可以随时来祭拜亲人。塔内空间宽敞,每个安放灵盒的格位打开后,都有一个平台可以用来祭拜亲人,格位里放置了灵盒、逝者的照片以及亲人们布置的花环等祭品。而塔楼外,陵园还有塔林,市民可以选择单独的一座微缩名塔来让自己的亲人“入土为安”。
生态墓园缘何遇冷
不少市民反映一些经营性墓园价格混乱、管理缺位,但为什么他们不选择那些既环保又经济的墓葬方式呢?
“主要还是老百姓的观念问题,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对于传统坟墓很难舍弃。”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对生态型墓园遇冷的解释,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生态型墓园本身存在的问题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
在鄞州高桥一生态墓园,记者看到,所谓的生态墓园就是一片平坦的空地,间或排列着1平方米左右的墓,略高于地面,墓碑也是平盖在墓穴上的,墓区铺了点草皮,墓前种了两棵柏树,但不少已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管墓区的一位老师傅带着记者打开一个空穴,发现墓穴里严重积水,老人说:“你看看,这样的墓,谁忍心把亲人葬在里面啊?”
据悉,这个生态墓区有墓穴300个左右,入葬的只有三四十穴,而一旁还有1000穴正在兴建,用来安置周边拆迁后的坟墓。据鄞州区统计,生态墓园的入葬率达到35%,这些拆迁安置的坟墓占了不小的比例。
记者发现,尽管政府花了大力气,目前宁波的所谓生态墓区仍然良莠不齐,在造型以及墓区的环境等方面有待改进。有市民说,如果生态墓园能成为“工艺型”墓园,而不是简单的树葬就是“一片林子”,草坪葬就是“一片草坪”,那么也许会更受欢迎一些。
转变墓葬观念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祭扫方式和墓葬方式明显有关。在育王塔陵,管理处规定塔内不准携带烟火,但提供了一个集中焚烧的地方,在塔陵里,鲜花代替了传统的祭品。而在一些生态墓园,即使是没有强制规定,基本上墓前摆放的也多以鲜花为主,大的花圈等祭品极少见到。
昨天,正在五乡永久公墓上坟的朱先生对记者说:“祭扫方式是种传统,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只能逐步引导,而墓葬方式的改变应该是个好的开始。目前开始流行的网上祭奠、鲜花祭、树祭之类的都是可以提倡的方式。”朱先生研究生毕业,虽然他也在网上为自己已故的亲人建了个纪念馆,但平时上网表达怀念之情,还是无法替代清明到墓前来祭扫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