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际
本报讯(记者 张蕙 陈有谋)从3月中旬本报开始征集“吉祥物”以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来自陕西、山东、福建、湖北、北京、广东、浙江、重庆、四川、辽宁等地的广大读者寄来了数百件作品,更有很多读者专门将作品送到本报。本报征集活动到今日结束,感谢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
读者杨艳和贾海霞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设计系学生,在网上看到华商报征集吉祥物的新闻,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资料和反复思考,创作出“际际”。
她们说,“际际”用在报业的意义很特殊,它含有广泛传播、向上、扩展之意,祝华商报业像“际际”的喻义一样蒸蒸日上。
从杨凌赶来的读者汪铁民用纸制作了一个“和平鸽”,他将本报“报徽”变成“和平鸽”的两个翅膀,“鸽子”昂首展翅、神采奕奕。一位叫施鑫的读者送来的作品是一个“时尚秦俑”,“时尚秦俑”将发髻歪梳,一手打胜利手势,另一只手捧着《华商报》,睁着一只眼表示这是“华商报的每天第一眼”。
西安南沙坡小学二年级的郭瑞楠小朋友最近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和爷爷“探讨”吉祥物设计问题。75岁的郭金洲是位退休美术教师,他特别喜欢折纸,已经出了好几本折纸专著,看到征集“吉祥物”报道后,思考如何用纸折出一个吉祥物,最终郭金洲选择了勤劳朴实的“牛”,经过精心构思,郭金洲折出了一个长着大眼睛的“黄牛”。虽然有一些作品并不特别成熟,但是活泼可爱的造型让人过目不忘,穿着绣花鞋的“华商宝贝”、憨态可掬的牛、打着蝴蝶结的熊猫、手捧《华商报》的袋鼠妈妈、挥汗如雨的小蜜蜂……
再次感谢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本报将从4月1日起开始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对前10名优秀作品予以奖励,最终确定为本报吉祥物的作品,奖励作者一万元。请您继续关注征集“吉祥物”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