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省将对一些涉及资金量大的非税收入项目,如高校的学杂费、高校资产经营性收入、交通方面的通行费、养路费等,全部纳入省财政的收缴管理系统。2007年,江苏要将全省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改革在全省67个厅局级单位推行
2006年3月,我省悄然拉开了非税收入改革的大幕。一年后的今天,全省67个省级机关厅局单位的非税收入纳入了省财政专户,这些单位有160多亿的非税收入,平均每个部门2.4亿元左右。
据介绍,非税收入是指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执罚收入以及庞大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等除税收之外的各项政府收入。据省财政厅的统计,“九五”以来,我省非税收入总量已从1996年的255.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07.3亿元,全省非税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持平,年平均增长17.7%,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
非税收入三分之二游离于国库监管
近年来,我省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非税收入真正缴入国库、纳入预算内的只占该资金总额的36%。省财政厅综合处有关人士分析说,当前少数部门和单位对非税收入“部门所有,单位处置”的思想比较普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益如部门、单位利用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和场地租赁转让收入,绝大部分未纳入部门预算,因而成为一些部门、单位额外收入来源。这笔资金一直徘徊在预算外,滞留在各部门,来源和支出不受监督,被各部门截留挤占,用于发放奖金和私设“小金库”,成为一些部门和单位职工福利性支出的主要来源。
改革,向部门利益“动刀”
为此,清理政府的非税收入,成为我省推动政府转型的一个抓手,我省成立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担任组长。
改革采取了先试点、后逐步推开的策略。
2006年一季度,我省经过反复斟酌,选定6家省级单位进行试点,当年底在所有的省级单位中推广。在地方上,先在3市6县(市)进行试点,2007年年底将在全省各市县推广。
选好试点后,改革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先全面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项目、收费票据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取消不合法的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归并票据种类。其它列入清理范围的还包括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的经营活动,对房产、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统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有偿使用收支加强管理。
接下来第二步,是非税收入全部进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每个试点单位都要在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财政专户,并将以往“单位开票、单位收费”的征缴方式,改为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相关人士介绍说,在这一阶段,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的支配权虽然仍在试点单位,但“改革推行到这一步,进入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支出,基本上已经处于财政部门的视野之内”。
最后的第三步,也是“伤筋动骨”的关键一步,就是到今年年底,所有的非税收入都要进入国库,纳入预算。
南京大学一位财经专家分析说,“一旦进入国库,那些部门就失去了支配非税收入的权力,而要由地方政府统一调控了。”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预算后,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彻底实现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的应有本质。
本报记者 吴昌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