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主题为“激发民情,呵护民心,平民慈善与慈善教育”的论坛在南开大学省身楼报告厅举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天津市政府及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南开大学师生等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论坛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40多家媒体的关注,本报作为协办媒体,对此次论坛进行了全程直击。
“白芳礼精神”升华为“白芳礼现象”
在此次论坛上,本市已故支教老人白芳礼的支教事迹被作为本市平民慈善的生动事例进行了重点讨论。
“他是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夫,他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再次蹬起三轮车为300多名困难学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挥汗奔波……白芳礼老人将全部的身心献给了支教事业,他的故事在所有人的心间久久流传。”一段视频短片再次将白芳礼老人沧桑的面容、慈爱的目光呈现在大家面前。记者发现,会场内有人在轻轻抹泪。
“我的事还没完,我还要想办法,为学生们上学努把力。”老人颤巍巍的声音在大家耳边回响,一时间,鸦雀无声的会场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此后,白芳礼老人的儿子白国富讲述了老人在世时的生活及对自己的影响,白国富几度哽咽,句句朴实的话语感动了全场。
来自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负责人感慨地说:“老人的事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它已经升华为一种现象——‘白芳礼现象’,我们有责任让这种现象在天津及全国发扬开去。”
本报建议获肯定 有望在全国推广
在互动交流阶段,本报记者代表《城市快报》向有关领导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考虑在全国各地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将贫民慈善理论“化身”为生动鲜活的典型人物,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其次,为捐赠者颁发象征性的纪念卡或证书,让每一位参与慈善事业的普通人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让捐赠者切身感受到哪怕是自己微薄的力量也会被社会接受和感谢,从而让平民慈善深入人心。
民政部有关领导对本报提出的建议非常认同,该领导表示,目前,平民慈善还处于初级阶段,非常需要这样容易实施的建设性建议。论坛结束后,他会考虑借助媒体的力量,在全国树立更多的平民慈善典型人物,督促有关部门印发“捐赠卡”。
津城成为首个推广平民慈善试点城市
论坛上,民政部有关领导的一番生动演讲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思考。该领导认为,此次论坛的目的是转变慈善理念,开发平民慈善机制,认识平民慈善的价值,建立平民慈善的服务、程序及标准。“我们中国人,是强大而聪明的,我们应该转变目前的一些慈善理念,充分认识到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慈善,也是平民的慈善,是全民的慈善,我们应该发现来自我们自身的宝贵资源,以善促善。”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论坛选择在本市召开,不仅因为本市有全国闻名的支教老人白芳礼,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为慈善事业尽心竭力的社团和普通百姓,是他们让天津成为一个“无私、善良且高素质”的城市。据了解,此次论坛后,南开大学将成为培养大学生善心善举、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的试点高校,本市也将成为全国首个推广和教育平民慈善的试点城市。
北京市民想献专利在天津圆慈善梦想
在论坛上,记者有幸结识了来自北京某医院的赵女士。赵女士是一名药剂师,在过去多年的工作中,她发现不少被送到医院急救的老人都是在外偶发急症,院方无法在第一时间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并获知病史。为此,2000年,赵女士经过长时间社会调研,发明了“爱老助老卡”,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尽管多家企业愿出高价与之合作,但赵女士认为这是一项慈善发明,她更愿意无偿将专利奉献给社会。得知本市将作为全国首个推广平民慈善的试点城市,赵女士表示,她愿意在天津寻找爱心单位合作,目的不是赢利,而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慈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