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成本。所以,政府在安排支出时,必须考虑集中财力的社会承受能力和政府支出的效益。政府支出的任何失控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恶果。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决不会无节制地扩大支出,而必然会合理控制支出规模,千方百计节用财力,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效能。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支出缺乏成本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我们看到,仍有不少地方的政府节俭意识淡薄,花钱大手大脚:搞建设不计成本,甚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经常性开支缺乏约束,浪费严重。据报道,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增加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6倍,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相关。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接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财政当年总收入的26.6%。近年来,政府支出不节俭或铺张浪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政府财力显著增强,政府支出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为39343.62亿元,财政支出为40213.16亿元。此外,各级政府还有一块相当数量的预算外收支。但总体上看,我国作为生产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底子比较薄,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政府可以支配的财力仍然有限。各级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大手大脚、不计代价地花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理应增强节俭意识,努力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成为厉行节约的模范。
实践证明,增强节俭意识并内化为政府人员的自觉行动,不仅需要不断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节俭教育,更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在强化政府自律的同时,加大制度性他律的力度。
制度建设是增强各级干部节俭意识,强化政府支出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缺乏行政成本观念,节俭意识淡薄,与政府支出的制度性约束不力直接相关。可见,增强政府的节俭意识,规范政府支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