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杨明、张顺美
南海神庙千年“波罗诞”庙会连日来吸引了65万游客热情参与,与往年相比大热。然而,作为波罗诞重要标志的传统土制“波罗鸡”却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电子鸡”、“塑料鸡”、“全家福鸡”……这些新潮的工艺品鸡通通冠以“波罗鸡”的名称,生意红火。
“波罗鸡”制作工艺日前已经被确定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面临传统手艺青黄不接难有传人,新潮商品又大军压境的双重窘境,这门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手艺将何去何从?
“塑料鸡”“电子鸡”大行其道
“波罗鸡”是“波罗诞”上最受喜欢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记者在庙会摊位上看到,这些所谓的“波罗鸡”有塑料镀金的,有塑料泡沫制成的,还有会说“恭喜发财”的电子鸡,售价普遍在二三十元左右,贵的多达百余元。尽管价格不菲,但几乎一半游人都会买一只。
与此同时,最正宗、最“土”的传统工艺“波罗鸡”却在庙会的数百个摊位中难觅踪影,只有一两个摊位在卖,而且卖主都是七八十岁的阿婆。“生意还可以,但是比不上他们喽。”七十九岁的陆敬和阿婆望着对面卖“新潮鸡”的几个摊位无奈地说。
制作工艺繁琐年轻人不愿意学
传统“波罗鸡”历史上是黄埔庙头村张氏村民制作的工艺品,而如今庙头村会制作“波罗鸡”的村民不足20人,而且大部分人年龄在70岁以上。波罗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总共有36个工序,做一小批要好几天的时间,如果碰上阴雨天气,泥胚干得慢,甚至要十几天才能完成。工序如此繁多,成本又高,却卖不出好价钱,一只1斤以下的波罗鸡只能卖3至5元,3斤以上的也就10至30元左右。利润空间太小,令制作者逐年减少,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不会做,也不想学。
有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海神庙负责人黄应丰告诉记者,今年年内,波罗鸡传统工艺将和波罗诞庙会活动一起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审批阶段。他认为,如果是有公司操作,有固定的生产作坊,通过做波罗鸡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可能会使得这个手工艺制作更好地生存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