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古园推出“时空邮箱”服务,让扫墓者寄托哀思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落葬高峰期,也是人们缅怀逝者最集中的时间段。缅怀逝者,我们需要新的祭奠文化。多年以来,城市公墓用地日趋紧张、墓地的价格更是屡攀高峰。这样的现状催发着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可以用更节约更文明的方式祭奠那些离我们远去的逝者?
现状
公墓面临“缺地”困境
上海百万人到江浙扫墓
近日,家住上海杨浦区的杨先生在上海“滨海古园”安葬了去世的母亲,“幸亏很早就订了地,否则临时找一块墓地恐怕有点儿难”。
上海现有公墓经营单位42家,目前每年死亡人口近10万,大部分人都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每年有90%以上的遗体火化后葬于公墓。预计2010年后,上海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死亡人口逐年增加,必将使原本紧缺的公墓土地供给捉襟见肘。
“上海原有公墓用地6000亩,使用多年之后目前还剩2000亩,今后预计每年消耗200-300亩。”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说,“土地有限,多年以后怎么办?”
多年来参与上海公墓规划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指出,按照目前的趋势,上海几个大的公墓很快就将无墓可供。甚至有人预测,上海现有的公墓存量只能再撑4年。事实上,龙华烈士陵园等上海一些公墓已经出现“无地可葬”的局面。
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从上海赴江苏、浙江等地扫墓的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100多万人。专家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上海本地公墓资源不足,市民纷纷转向外地寻求墓葬。
公墓向“小户型”“短期型”改变
专家认为,解决公墓土地供应的问题,基本出路有两条,一是增加土地有效供给,二是节约土地,而后者可以通过缩减公墓占地面积、使用年限以及改革传统葬式实现。
目前上海已有滨海古园、松鹤墓园、福寿园等6个较大的公墓园进行了小型墓的试点,将原来规定的“单穴面积1.5平方米、双穴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一律缩减为“1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储备的“1平方米”小型墓已有近6000穴。此外,上海正尝试将部分小型墓的使用年限从目前规定的70年减至20-30年,从而加速墓穴“易主”,进入“循环使用”阶段。
措施
清明扫墓,应当带着孩子同去,这是个非常好的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时机。这种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切身的感染。肃立在亲人墓前,静静体会那种对逝者的感怀思念之情,远胜于让孩子背八遍《孝经》。
但如果祭扫形式不当,例如一些家庭仍沿袭某些陋俗,纸钱、冥币,甚至如《天津老年时报》3月30日报道中提到的“清明扫墓,‘别墅轿车’无所不有”。封建迷信鬼气森森,恶俗陋习纷纷扰扰。那么,这样的祭扫非但对孩子起不到任何正面教育作用,反而会极大地污染孩子的心灵。
这样说夸张吗?一点也不。孩子的模仿力、接受力是非常强的,但辨别力却很弱。不是曾有儿童为了“进入”电视剧中描绘的阴间世界而上吊自尽的报道吗?一个人在幼年时形成的观念和习惯,会对一生起着长久作用。这一点亦为心理学所承认。祭扫时,一捧鲜花、一株小树、一个鞠躬,对孩子是一种教育;纸钱、冥品、阴婚、阎王,同样是一种“教育”。
如今的家长,无不热盼着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其实很多教育,观念意识的、道德品质的,都是在平凡生活中、在父母身边完成的。孩子倘若从小就“严重感染”了迷信和愚昧,将来纵然考试门门满分,“成绩药”也难医好“愚昧伤”。
家长的行为举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污染孩子。不只扫墓如此。
扫墓教子当慎
声音
政策
“炒活人墓” 最高可罚50万元
公墓用地吃紧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墓价飞速上涨。目前,国内有些城市的公墓价格已被炒至每平方米2万元。这还不算,对此,民政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内容中最大的亮点是严禁炒墓,尤其是“炒活人墓”。
《殡葬条例(修改稿)》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公墓经营单位应当凭用户出具的死亡证明出售墓穴用地,不得为没有出具死亡证明的人出售墓穴。”该规定针对的就是所谓“活人墓”。
一旦出现违规现象,《殡葬管理条例》(修改稿)第二十九条则规定:“县级民政部门将有权对公墓经营单位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上海海葬面向全国提供服务推广海葬已有16年。在上海,骨灰海葬的地点位于长江入海口,这是经过严密论证、精确测量后确定的。骨灰撒入大海后,不会漂向其他海域,而是下沉至浅层海底,被长江入海口大量的松软泥土覆盖,实现真正的“入土为安”。
“海葬”也是上海市民政部门近年来竭力提倡的新型葬式。2000年,上海有815位死者的骨灰撒海,2002年,上海出台了海葬补贴措施,此后每年骨灰撒海的数量都超过1000人,2006年有1613位死者的骨灰撒海。
2007年起上海市进一步增加补贴。根据规定,常住上海的户籍人口过世后骨灰撒入大海的,每人能得到400元补贴。浦东新区的人口还将得到800元的区内补贴。到今年3月底为止,上海已举办102次骨灰撒海仪式,已有1.33万多盒骨灰撒入大海。
“节地”乃至“零地”的新葬式亟待推行
上海给市民海葬提高补贴
新闻附件
日前,审计署举行2007年救灾资金及民政事业专项审计调查培训班。今年审计署将对殡葬业开展一次专项审计调查,安排三个特派办对三个省(市)的殡葬业进行审计调查。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不断推进,一些殡葬部门也在改制,借公共服务走向市场之机乱收费,一些单位和个人大赚死人的钱,群众极为不满,因此,审计署党组决定对殡葬业开展一次专项审计调查,着重反映其政策执行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揭露各类渠道投入到殡葬业的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乱收费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殡葬业的规范化发展。
审计署将对殡葬业进行调查
此外,选择壁葬、树葬、花葬等新葬式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福寿园、滨海古园等上海知名的公墓,这类新葬式正在成为一个亮点。与传统的公墓安葬相比,这类葬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地大为减少,费用也低很多。比如,在福寿园,每个“花坛葬”的占地面积仅为0.02平方米,价格为800元,是传统公墓安葬价格的几十分之一。
“从乱埋乱葬到公墓安葬是一种进步,从建立白色墓碑的公墓到施行各种节地的新葬式又是一种进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更自然、‘节地’乃至‘零地’的葬式。”乔宽元说。
清明节为何要扫墓
清明节现在成了人们祭扫墓地、追远怀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扫墓始于何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
墓场内安装摄像头防止骨灰被盗
在上海推行“节地”乃至“零地”安葬的方式同时,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时不时有发生盗骨灰勒索家属的现象,广州市银河公墓投资了95万元安装了43个摄像头,能监控墓地和停车场的动静。
广州市殡葬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火葬场去年约有2万骨灰无人拜祭,比前年增长了7000位。他说,无人拜祭的骨灰主要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因家属在外地,赶不回来拜祭;另一种则是家属在家设置灵位,就在家里进行拜祭了。
网祭4年只有6人申请
四年前,南京市雨花功德园开通了“网上祭扫”。但是截至昨天,到功德园申请“网上祭扫”的普通市民只有6人。
“网祭”的方便性明显高于现场祭扫,逝者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不论身在哪个城市都不必车马劳顿,直接可以到网上进行祭拜。”雨花功德园相关负责人说。
而一名年轻女性认为,“反正一年只来这么一次,不图那个省事”。另一名市民则说,网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替代扫墓,但不失为一种倡导文明祭扫的途径”。
据新华社、今晚报、信息时报、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