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歧视犹存,职业自豪感欠缺
本报讯记者许琛、实习生黄玉生报道:清明节临近,数以万计的市民入场祭祖。殡葬工人小吴说,这个时候就能感觉得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记者了解到,广州殡葬人才仍然吃紧,部分岗位根本招不到人。
殡葬行业大有用武之地
事前预约时间、写挽联、准备花圈、仪式举行当天布置告别厅、注销户口、安排各种祭祀仪式、选购殡葬用品,最后将丧户送走……银河园一位负责人说,殡葬礼仪服务是一项“不能出错”的工作,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人才在殡葬行业大有用武之地。”火葬场管理所某副所长告诉记者,该所自行研制的火化炉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性能相当,但要是进口的话,一台就得花费1500多万元。当时参与火化炉研制的几乎都是面向社会引进的专业型人才。
一些岗位常年招不到人
目前,市殡葬服务中心共有职工530人,大专以上各类殡葬人才有73人,占到总职工数的近14%。该中心副主任易伟壮说:“1997年前,80%职工为初高中文化水平,大专以上职工不到10人,仅占总职工数的2%到3%。”
近年来,人才结构有所升级。市殡仪馆的刘书记认为,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发展明显落后,引进的殡葬人才仍然是杯水车薪。她说:“市殡仪馆有320名职工,而大专以上的也不过40来个。”
据了解,很多新员工即使进入殡葬行业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向别人(甚至自己的亲人)谈起自己的职业,仍然保留着不拜年的“老规矩”。“社会给这一行的压力太大了,自己来这里工作,纯粹是为了生活。”某位新员工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市殡葬服务中心政工部负责人并不讳言,处于社会中上游的工薪待遇确实是吸引大学生进入殡葬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告诉记者,尽管如此,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殡葬行业缺少正确的了解,招人难的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像计算机、建筑、防腐药水等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常年招不到合适的人。
上图:清明祭祖提前火热。昨日中午时分,在银河公墓外,一卖花女等待生意 实习生 游思行 摄
(日京/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