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两年‘生与死’的危机事件的考验,强烈地证明了——在新CEO张学斌的领导下,在各级骨干无私地支持下,在全体创维同仁的努力下,创维正在朝着既定的伟大目标前进。”
“以CEO张学斌先生为核心的第二代企业接班人,已经证明‘青出于蓝而胜于’。
这两段话摘自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去年9月写给创维员工的一封信。
从今年4月1日起,2001年才进入创维的张学斌,又多了两个新头衔——创维数码及创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临危不乱
2004年11月30日,考验张学斌的危机事件发生了。创维董事局前主席黄宏生,因涉嫌造假账和挪用资金,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
事情来得如此突然。时任创维集团执行总裁的张学斌马上感到,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如果处理不好,将给企业今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张学斌当即对事情作了初步判断。关于挪用资金,2001年才来创维的他尽管对之前公司的具体事情并不了解,但是他对公司运营的现状比较自信。他初步分析,不管什么结果,对公司经营不会有什么影响。
至于造假账,财务出身的张学斌认为,香港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如果做假账,会计师事务所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初步的分析使张学斌稳定了情绪。“当然,危机处理的关键点,首先是企业的经营本身没有问题。”回顾这段难忘的经历,张学斌如此总结。
首先,2001年起,黄宏生开始推动了“再造创维”,把董事会、经营层分开,完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张学斌当年就曾向黄宏生提出成立彩电事业部,向老板要权力,之后创维董事会不再直接管业务。
其次,与创维治理结构完善相呼应的是,创维在2001年之后,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招聘大学生,组建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都比较高的经理职业人队伍,他们在创维各个产业公司、各个层级已经能独当一面。由于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职能定位,哪怕上面有变动,也不影响下面的执行。
第三,创维有比较好的现金流。“出事”时,创维的银行存款还有10亿~20亿元。“我们一直保持了比较稳健的财务政策。”张学斌说,“当然,如果没有组织流程的再造、治理结构完善,没有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有再多现金流也会有问题。现金流是基础,职业经理人和治理结构是关键。”
“因为有信心,所以不会乱。”当时千头万绪,张学斌的压力反而在于如何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内部,有班子、员工;外部,有银行、供应商、投资者、港交所、法律、客户、媒体。内外都有很多问题要去处理。
“要先分清楚,哪些是最重要、最紧急的,哪些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哪些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要把事情看清楚,把重要的事情做好。”当晚,张学斌召集创维的高管通宵开会,汇集大家的智慧,理清了思路。
创维的高管当时分了几个小组,来应对不同的问题。其中,一个是媒体危机公关小组,由张学斌牵头;一个是法务小组,负责上市公司及与供应商、客户相关的法务问题;一个是生产经营小组,当时是旺季,要稳定内部员工和生产经营,由张学斌和刘棠枝(创维中国营销总经理)负责;一个处理供应商、客户关系的小组;还有一个在香港恢复公众信心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负责人,有明确的目标,有工作基调。比如,为了稳定旺季经营,要加大广告投入,加强推广。
第二、第三天,大家就分头按这个思路来执行。“时间一长,我们对问题看得更清楚,基本方向没有大的偏差。”创维在48小时之内稳住了阵脚。
转“危”为“机”
“危机本身藏着机会。”张学斌当时对内部说,这件事本身是坏事,但如果处理得好,它可以成为创维品牌进一步提升的契机。机会点在于,创维处于风口浪尖,大家关注,如果公司慢慢转向正面,大家仍会继续关注,这是提升品牌的好机会。
于是,创维很快就与媒体直接沟通。一是把危机如实告诉社会各界和公众;其次把创维好的东西也传递出去,包括平时别人不愿听的,用企业发展的正面消息,来引导舆论。
除了品牌提升,创维的治理结构在过去两年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张学斌说,创维内部的管理水平、治理结构变得更加科学;创维高管对上市公司条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创维为了在香港联交所复牌,专门聘请均富会计师事务所作财务监控,它对创维内部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进行了全程监控。“它向独立委员会(注:“黄宏生事件”后,创维成立了一个“独立委员会”来监督创维董事会运作)汇报,要求我们整改,这对创维的管理提升很有帮助。独立委员会在一年多的工作后,对创维给予了充分肯定,投资者的信心也得到增强。”
而创维2004、2005财年均实现盈利,并没有因为危机事件而被击垮。2005年6月,张学斌被任命为创维数码的执行总裁。他与同样临危受命的创维集团、创维数码前董事局主席王殿甫一起,保证了创维过去两年向“后老板时代”的平稳过渡。
张学斌的选择,赢得了充分信任和大胆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