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在通知中说,职称外语考试要防形式主义。同时从三个方面规定十类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我却觉得人事部新规,只是对千夫所指的职称外语考试的一次表面回应。防形式主义也好,免考放宽也罢,到底还是不愿放弃手中的肥肉。
何以这么说?我们来粗粗看一下报道中所提到的几类主要“免考或放宽”的对象。
“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据我所知,在新规出台之前,这几类以前其实也是免考的,现在反而要“经一定程序确认”了。
“对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对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对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突出、重要贡献、年龄较大,怎样算突出?怎样算重要?最后还是要人事部门自己说了算。乡镇以下基层单位,从实际情况看,申报副高以上的比例是极少的,可见“优惠”其实是虚晃一枪。
此外,古籍整理等专业,以往可选考古汉语;而第三类“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我们哪位评初级职称时考过职称外语?至少在我们这个行业,从来就没有说评初级要考,因为初级基本上是自动晋级的,连表格都不必填。所以,这部分新规等于是白说。
我认为,既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真正与一刀切告别,只要规定哪几类需要考就行了,清清楚楚,干吗要搞出一个令人怀疑的“十类人员”?即使我的怀疑都错了,至少人们要弄清楚自己是哪一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对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定,经过多年争取得来的职称外语考试改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空心汤团,该考的还是得乖乖交钱进考场。至于少部分新政的得益者,估计也不会每个人都舒服,别忘了其中一部分只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考还是要考的,钱也还是要交的。
汉语在世界上的流行,被我们许多人看成大国崛起的象征,每每说起,兴奋不已,殊不知与人家英语相比,还远着哪,还是等到世界各国考职称汉语时,我们再来庆祝吧。(编辑:赵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