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京剧进校园”系列报道之一
500宝安京剧娃唱响大江南北
编者按
宝安区开展的“京剧进校园”活动硕果累累。在国粹京剧后继乏人的年代,它却能走进宝安校园,生根开花,这是一个奇迹。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京剧为何屡振不兴?”的系列报道,历数“不兴”种种原因,扼腕叹息国粹艺术后继乏人!而就在三年前,国粹京剧已经悄然走进南国的深圳市宝安区的许多校园。现在,“京剧进校园”活动在承传国粹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道德和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0宝安京剧娃唱响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宝安区以“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对“京剧进校园”的成功尝试,被中国京剧专家和教育学者称为“是一个承传国粹经典的奇迹”。3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在对宝安区“京剧进校园”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采访后,刊文评价“宝安京剧娃”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在2月27日深圳市召开的关于促进和推动深圳京剧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会议上,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要求在全市推广宝安区“京剧进校园”的成功经验。“京剧进校园”已成为深圳市正在开展的“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3年多来,宝安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关注这项活动,并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区委书记周林祥、区长李文龙多次过问并批示,要求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对“京剧进校园”活动给予支持并宣传。区教育局局长郑映通将这项工作列为自己挂帅的任务之一,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培训中心精心策划、具体组织“京剧进校园”的各项工作。
崭露头角,500“京剧娃”唱响海内外
到目前,宝安区已有16所学校的500名中小学生加入到学唱京剧的行列中,在课外的诸多演出中成为人见人爱的“京剧娃”。一个商业文化高度发展、京剧并不流行的地区,能有这样多的娃娃学唱京剧,这种现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说是奇迹,并不仅仅是有500个娃娃在唱京剧,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唱出了名堂。
活动开展的当年8月,弘雅小学“京剧娃”就应邀到英国曼彻斯特等城市访问演出。他们所表演的《智取威虎山》、《杨门女将》等戏曲全部原汁原味,所到之处掌声雷动,受到了华侨和英国观众的好评。
“京剧娃”们不仅在国外“扬国粹”,在国内各种大赛上,也是“争金夺银”。2005年8月,“京剧娃”赴京参加“诺亚舟杯”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分别获取5金2银;同年11月的“名家名曲演唱会”深圳专场,“小铁梅”们演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得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都禁不住连连鼓掌赞叹。此外,在2006年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少儿京剧比赛中,范子缇和黄钦敏两位小朋友分获“小梅花”金奖,其中天骄小学的范子缇表演《挂画》获得了97.39的高分,在同组中排名第四。
早就“盯”上了宝安京剧娃的央视戏曲频道,已经多次前来宝安跟踪采访。2006年1月,为钟家琬、范子缇、赵志鹏3位“京剧娃”制作了每人10分钟的“京剧宝贝”专题片;7月8日晚,央视戏曲频道又在宝安西乡会堂为京剧娃们录制了整整1个半小时的专场演出,8月6日晚和7日上午分别在央视戏曲频道完整播出;今年1月14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宝安区西乡会堂录制宝安区中小学新年晚会,并在春节前夕的2月15日、16日晚上8时半黄金时段播出,17日(除夕)重播。
2006年5月,宝安区少儿京剧团团员、西乡街道流塘小学六年级学生高欢参加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老旦专业招生考试,以优异成绩录取,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的学生。
据悉,鉴于宝安“京剧进校园”产生的重大影响,最近经过中国戏剧家协会认真考察,并与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协商,并经宝安区人民政府同意,中国戏剧家协会决定今年8月份在宝安举行中国第十一届戏剧小梅花奖(京剧项目)比赛。
“宝安京剧娃”: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京剧,这一被称为“国粹”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如今正面临着冲击:市场冷落,后继乏人。如何振兴这一国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在对这一现象调查后指出,近些年来,虽然政府从上到下在推广京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总觉得不够,主要是年轻人参与太少。因此,如何让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参与到京剧中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是振兴京剧的重要途径。
当获知深圳这个由于受方言影响京剧“难觅知音”的全国开放前沿城市不仅现有500个京剧娃可以登台表演、字正腔圆地唱京剧,而且还在全国少儿戏曲比赛中获得“小梅花”金奖时,引起了他们的震惊。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宝安区“京剧进校园”进行了全面报道,并评价“宝安京剧娃”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认为宝安在校园普及京剧的成功模式,给京剧的振兴带来了有益启示。
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在一个基础比较薄弱且受外来文化冲击最大的地方,让传统艺术扎根、发芽,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现象也同样引起了国内京剧泰斗的关注。
“3年前我看到宝安区学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在做一件培养学生兴趣的事情,但是过了几年,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发展之快,成绩之斐然,我真是没有想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李建评价说。
而吉林省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倪茂才则认为:“‘宝安京剧娃’现象不但是培养了一批好演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观众。‘宝安京剧娃’现象,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传承民族文化,打造城市人文精神闪亮“名片”
宝安区大胆尝试推行“京剧进校园”活动始于2004年3月。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广东省和深圳市也正好发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立市”的号召,宝安区顺时而为,作出了“京剧进校园”的决定。
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指出:“深圳发展到了现今阶段,更有条件、更有必要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让大写的‘人’字在特区的旗帜上高高飘扬。”在日前召开的深圳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上,“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联组讨论会里,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虽然包括方方面面,但在群众中传承和普及高雅传统艺术,不可否认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京剧作为“国粹”,一直以来在深圳并没有多少“知音”,更谈不上普及。而宝安的校园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能把这一传统艺术搞得风生水起,为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内涵作出了贡献。“宝安京剧娃”成了打造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一张闪亮“名片”。
而在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学习京剧,使中华民族传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认为,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是一种爱国主义行动,京剧是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粹,继承、普及、弘扬京剧,就是要同学们爱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在向孩子们宣扬爱国主义。
此外,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宝安区教育局教育科学培训中心主任潘世祥介绍,最近,该中心对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京剧兴趣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京剧的孩子说话、走路、气质风度都会非同寻常,男生傲岸挺拔、英俊潇洒,女生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不怕吃苦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