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为生》记录的部分人物
乞丐:谢谢!
卖报人:卖报!
接站员:北京,北京!
店员:欢迎光临!
“谢谢”“北京,北京”“欢迎光临”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简单的短语充斥在每天的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稀奇,然而人们或许没有想到,就在我们的周围,有一群人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这些短语中度过。天津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张敏捷是个有心人,他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却被大多数人忽视掉的生活片段,制作出了一部短片——《短语为生》。日前,这部《短语为生》被NBK德国柏林影像艺术团出资收藏,成为该艺术团收藏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作为一部纪录短片,《短语为生》记录了四个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坐在街边乞讨的老汉、靠卖报为生的报摊摊主、在火车站附近跑长途客运拉活儿的大姐还有理发店的店员,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但每一天,他们都要几百次地重复着“谢谢”“北京,北京”或是“欢迎光临”之类的短语,因为这是他们的谋生手段。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和炫目的特效,可当他们平淡的表情、质朴的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修饰地一次次呈现在眼前时,却让人从内心感觉到震撼。
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摄影摄像并不是张敏捷的专业特长,可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喜欢拿着相机到处拍摄,尤其是对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感兴趣。“可能因为是南方人的缘故吧,来到天津以后,我发现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家乡那边差别很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生动,我就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些用影像记录下来。”说起拍摄《短语为生》的初衷,张敏捷显得很兴奋。
沟通:用真诚换信任
不过,当张敏捷把想法付诸实际行动后,他才发现其中的困难还真不少。首先是怎么让被拍摄的对象配合。对于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拍摄,很多人都不习惯,也有顾虑。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拍摄对象,张敏捷没少下工夫。每次,他都详细跟人家说明自己的拍摄目的,用自己的真诚和执著取得人家的信任。拍长途汽车拉活儿的场景时,张敏捷先后找了十几个人都被拒绝了。其中有几个人开始答应拍摄,还“体贴”地告诉他现在乘客太少,等客源多的时候再通知他去拍,结果却从此再无音讯。那位最后成为“女主角”的大姐,开始也不同意,但是张敏捷没放弃,他给大姐买来矿泉水,跟她聊天,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拍摄目的,还把自己的学生证交给大姐做“抵押”。禁不住张敏捷的“软磨硬泡”,同时也被他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这位大姐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
拍摄:每天追着乞丐跑
如果说说服采访对象靠的是真诚,那么接下来拍摄的成功需要的则是坚持。记得拍摄乞丐老汉的时候,张敏捷每天一早就扛着摄像机、三角架,到滨江道、和平路一带转悠。由于老汉每天乞讨的地方并不固定,有时候光找人就得花上一个小时。尽管最终只需要几分钟的画面,但为了捕捉到老汉最真实、最自然的表情,他每天要拍上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午饭都来不及吃。更让他头疼的是,因为自己没有摄像机,每次拍摄张敏捷都得借同学的摄像机“救急”。可是每个同学的摄像机型号不同,拍出来的画面色彩、清晰程度都不一样,很多素材到后期制作时只能“忍痛割爱”被剪掉,让张敏捷心疼不已。
幕后:结识很多忘年交
“起初只是想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可和他们接触时间长了,我才了解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在拍摄《短语为生》的过程中,张敏捷对天津这个城市、对天津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就说卖报的那个大叔吧,他卖报已经整整19年了,不管天气多恶劣,他都准时出摊,风雨无阻。每一天,他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卖报’。因为太辛苦,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刚开始,我觉得他挺不容易接触的,观察了很久才鼓足勇气跟他提出拍摄请求。没想到他居然答应了,而且配合得特别好,是几个拍摄对象中状态最自然的一个。”现在,张敏捷已经和这个卖报大叔成了忘年交,“7月份,《短语为生》将在上海正大美术馆展出,我希望他能和我一起去。”尽管《短语为生》已经获得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好评,但在张敏捷看来,它还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如今,张敏捷已经把镜头延伸到了天津之外的城市,拍摄对象的职业也更加丰富,从旅游区小贩到电话业务员,从宾馆服务员到企业白领……他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科技手段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却似乎越来越少。我希望《短语为生》能让大家对现在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有更多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