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达成共识,今后将加强两国青年互访交流。
2007年3月16日,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00人率先踏上了访巴旅程,揭开了两国青年互访的序幕。巴基斯坦100名青年代表也将于今年9月访华。
巴基斯坦航空公司PK853航班在卡拉奇机场降落时,已是当地时间3月17日凌晨1时了。记者仔细地观察卡拉奇机场的里里外外,寻找着北京首都机场的影子。据悉,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首都机场开工建设时,就是参考卡拉奇机场设计的。
机场外欢迎的鼓乐声打破了夜空的沉寂,热情的主人将花环一一戴在中国青年代表团团员的脖子上。这100名来自我国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是受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邀请,专程来此参观访问的。在当地,他们被称为“总统的客人”、“中巴友谊的使者”。
访问的路上,巴基斯坦老百姓只要看到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车子驶过,就会热情大方地让路并挥手致意。
参观巴基斯坦钢铁厂、拜祭卡拉奇真纳墓地、访问旁遮普省大学、参观海尔-鲁巴经济区,在短短的几天,代表团的青年们在各个方面了解着巴基斯坦,感受着浓浓的中巴友谊之情。
在旁遮普省大学,几个学生跑过来问:“你们是中国人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说:“我们爱中国,我们爱你们!”代表团中年轻的外交官耿飞说自己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
在拉合尔市举行的中巴友谊大会上,几个团员围住年过半百的萨瓦特·纳瓦兹女士,她用流利的汉语同团员们交流。这位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女律师,回忆起当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场景,一脸幸福。
代表团中45位女团员每人都得到了一个漂亮的披肩,为了这些披肩,旁遮普省青年事务部部长肖尔卡特·阿里先生的夫人跑到市场一一挑选,忙碌了好长时间。
“我的中文名字叫李空,木子李,空天的空”。在自我介绍中,这位20岁的拉合尔青年紧张地将“天空”的“空”说成“空天”的“空”,引得现场一片笑声。李空没来过中国,是利用《学习中文》这本书在家自学的,效果还不错,他现在已开始帮助更多的巴基斯坦青年学习中文。
“有一次,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我的雨伞被狂风刮跑,随行的巴基斯坦警察立即冲向马路指挥汽车停下来,直到帮助我捡回雨伞”。北京语言大学的刘晶激动地说。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单宝祥参赞回忆说:两年前,中国西藏登山队到巴基斯坦探险遇到山体滑坡,当时交通不便,通讯受阻。大使馆通过武官处向巴军方求援,巴军方立即派出专机救援,把伤员送到最好的医院,伤者很快得到了恢复。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广东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迪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民族语言)反复练习着“中巴友谊万岁!”这句话。她身着在巴基斯坦购买的民族服装,时常成为晚宴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参观访问的过程中,团员们了解到:在伊斯兰堡国际伊斯兰大学,为了让中国留学生更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调整专业设置,而且特意挑选出全校最好的教师给中国留学生上课,所有教师都拥有副博士以上学位,这在巴基斯坦的本科教育中非常罕见。
曾在中国当过老师的旁遮普省大学乌尔都语系主任穆罕默得·塞里姆说:“我去过很多国家,但都没有像中国给我留下那么深的印象,中国学生很努力。”
3月23日,正赶上巴基斯坦独立60周年,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由穆沙拉夫总统主持的独立日阅兵仪式,并受到阿齐兹总理的亲切接见。
“青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间的交流是两个国家关系发展的精髓,而青年交流是两国人民间沟通和了解的最好桥梁。”阿齐兹说。
本次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形象地比喻说:“中巴两国友谊如同一棵大树,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是树根,两国政府的交往是树干,我们青年的交往就是树叶,我们要给树干和树根更多的养分,使得苍天大树永远巍然挺拔。”
“我特别向往中国,我期待着9月份去中国访问”在伊斯兰堡陪同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巴基斯坦高中生阿斯兰深情地说。
参观卡拉奇粉宫,了解巴基斯坦的历史。
团员在卡拉奇克里夫顿海滩,观赏异国风情。
在拉合尔市,巴基斯坦妇女教中国女孩戴头巾。
3月20日,在拉合尔市举行的联欢晚会上,巴基斯坦著名歌唱家引吭高歌,团员们伴随着音乐欢快地舞蹈。这位歌唱家被团员们亲切地称为巴基斯坦的刘欢。
随团访巴的前奥运射击冠军张山在异国他乡庆祝生日。
来自山东黄岛的黄志华带领巴基斯坦工人负责海尔工厂的机器维修。
巴基斯坦幼儿园的小朋友。
拉合尔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内。
一位巴基斯坦少女走在街道上。
拍摄歌舞片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