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匡春林实习生曾甜甜)令芙蓉区月桂社区书记粟艳玉颇为无奈的是:社区里的“雷锋超市”缺的是油、米,但热心的老百姓往往捐的是旧衣物,多的时候甚至堆满了整个超市。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获悉,类似现象在全市“雷锋超市”并不鲜见,困难群众急需物资缺乏成为令人头疼的新问题。
尴尬:衣物堆满超市货架
位于月桂社区的“雷锋超市”成立于2004年,成立至今长期救助对象有20户,每户每月可领50元物资。令该社区书记粟艳玉印象深刻的是,该超市成立以来,接受捐赠物资最多是居民捐的旧衣物,而困难群体急需的米、油、洗衣粉、肥皂等少之又少,“有时所捐衣服多得可以堆满整个超市,导致其他捐助物品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而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收受旧衣物过多几乎成为全市多数“雷锋超市”的“通病”,“但实际上,社区困难群众对衣物的需求远不如‘吃饭问题’重要。”
现状:缺乏稳定捐赠源
数据显示,长沙自2002年成立首家“雷锋超市”以来的5年里,这种靠社会捐助物资、困难群众接受捐赠为平台的特殊超市目前已增至127家。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相关负责人称:“根据调查,目前‘雷锋超市’帮助的困难群体最需要的物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子女读书用品以及用于大病治疗的重要开支,油、米、洗衣粉、肥皂、学习用品等。”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春节期间,长沙慈善会曾投入大批物资注入“雷锋超市”,但由于主要依赖社会自发捐献,“雷锋超市”难以形成稳定长久的捐赠源,且由于捐赠者捐物品无目的性,难以满足困难群众真正需求。月桂社区书记粟艳玉也证实,目前向其社区“雷锋超市”捐助的人群多来自社区居民、街道募捐、社区党员募捐以及不定时的社会捐赠等,缺乏驻区企业主动帮助,“随着社区困难户增多,货源缺乏让‘雷锋超市’感到力不从心。”
探索:定期“补货”可借鉴
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雷锋超市”也曾采用给捐助企业设立专柜等形式,对企业爱心行为进行标示,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给予“雷锋超市”的企业为数不多,急需社区依据自身情况摸索建立一种保证供给的长效机制,目前天心区采用的定期“补货”的做法值得借鉴。
据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考虑到其部分驻区单位本身效益不是很好这一情况,天心区民政局开始对“雷锋超市”的物资定期进行配置,按照社区困难户的实际需求每半年补充足够的米、油等生活物资,有效保障了供应。该负责人由此呼吁,要想让“雷锋超市”继续为更多困难群众发挥救济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议市民捐助时先了解“雷锋超市”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真正为身边困难群体献爱心,也希望更多爱心企业参与其中,为“雷锋超市”搭建爱心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