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新闻 > 东北网

专家解析哈市十大“非物质遗产”

  “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每场由两队参加,每队7人,水区内双方有4人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任意传、运、拍、滚,最终向抄网投球得分。封区内两人持拍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人向抄网内投球。

每队一人在得分区内,抄球得分,阻止对方得球得分。每场比赛分上下两节,每节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分多者为胜。这种有点像篮球的运动就是刚刚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珍珠球”。

  据孙亚强主任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图片进行研究等静态保护外,还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珍珠球”活动,把该运动列为学习的体育科目,积极培养此项运动的新传人,让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常开不败。

  “桦树皮画”原料制作皆难的工艺品

  对于在众多画种中,为何只有桦树皮画入选,孙亚强副主任告诉记者:“桦树皮画是在传统的桦树皮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品,它综合了传统的制作桦树皮用品的手段,又增添了新的装饰办法,从手工着色到最终装裱,共有16道工序。其内大多表现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山水,突出了桦树皮工艺的古朴自然、匠心独运,再加以铁艺、雕刻、上光等工艺,看上去现代感较强,入选理所应当。”

  虽然如此,孙亚强副主任对桦树皮画今后的发展和传承依旧忧心忡忡,“虽然桦树皮画较以前的手工艺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原材料受限制,制作技艺难度大等原因,仍然面临着原料减少、传承人缺少、后续发展资金较少等几个主要问题。尽管传承人刘恒浦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北方民族艺术精品馆”,白桦制品也大量送给外国来宾,但面临的状况依旧艰难。”

  据孙主任透露,有关部门将整理出版《黑土飘金———白桦艺术》和《桦说龙江》等专著;深度保护传承桦树皮手工技艺;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培养更多的新传人;举办世界性的桦树皮文化研讨会,以期桦树皮画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秋林大列巴”遭受快餐冲击

  提起秋林大面包(大列巴),人们就会想起全国都流传着的一句俗语:“哈尔滨一大怪———大面包像锅盖!”的确,这种外壳焦脆,内瓤松软,酒香宜人,风味独特的食品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中,深为市民们所喜爱,并成为哈尔滨这个素有“东方莫斯科”美誉之城的品牌食品。秋林大面包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此次,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进入“非遗”也是众望所归。

  秋林大面包系俄罗斯传统食品在哈尔滨地区的落地流传发展,秋林大面包(大列巴)是其生产厂家哈尔滨秋林食品厂的主打产品,该厂1900年由俄国人伊万·雅阔洛维奇创建,后由中国政府接收,秋林面包及其传统手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常晓华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传统食品正在遭受着来自快餐食品的大冲击,秋林面包也遭遇到烘烤原料硬杂木的短缺、工艺成本太高、制作时间太长等困难。”但哈尔滨秋林食品厂表示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护维持传统食品的手工技艺传承,培养新的传承人,降低能耗,使秋林大面包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为百年老字号再添新风采。

  “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从红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红肠系源于东欧的传统食品肠,属中温型风干肠类。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及哈尔滨的开埠,传统红肠由外国商人及技师带入本地。1905年前后,哈尔滨有红肠工厂30余家,红肠品种14个。历经百年历史传承,红肠依旧光彩依然,风韵不减,成为哈尔滨人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它采用上好的牛、猪肉为主料,添加各种香辛调味品,经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其外观呈枣红色,皱纹均匀,富有弹性,肠体紧密,光滑细腻,烟熏香味十足。

  哈尔滨红肠是哈尔滨的一个著名商标,它不单单是一种美食,也是哈尔滨的一种文化的体现。对此,常晓华不无担忧地说,“哈尔滨红肠与许多传统食品一样,面临着快速生活节奏的巨大压力与影响,其工艺流程的秉承祖制、手工技艺的保持及熏制红肠木材原料的紧俏,都成为红肠手工技艺传留下去的障碍。“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必须要进一步促进这一传统食品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保持哈尔滨红肠的质量与风味,发扬光大哈尔滨传统食品的响亮称号。”

  “青牛葫芦”讲究绘画雕刻手段的手工艺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大多面临着困境,“青牛葫芦”也同样遭遇着传承人十分匮乏,传统手工技艺无人理睬的冷清。

  据常晓华秘书长介绍,“青牛葫芦”指在自然生长的葫芦上使用雕刻绘画手段雕刻、火烫及彩绘出各种图案的工艺品。其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在黑龙江五常一带,已有260年历史。18世纪中叶清政府移民于此地,古老的葫芦文化随之扎根。“青牛葫芦”手工技艺受清宫廷绘画影响,设计考究,疏密得当,线条流畅、风格高雅。落脚于黑龙江却有江南彩艺的风貌,明显与河北和山东民间葫芦工艺截然不同。

  说起“五常青牛葫芦”,常晓华娓娓道来:“五常青牛葫芦”由“小郑葫芦”传承演变而来。郑祖桥19世纪末生于五常,自幼酷爱书画,常在葫芦上刻字画送与友人。因其个子矮小,人称“小郑葫芦”。其第四代传人郑国华作品落款常用“青牛”二字,久之,人们又称其为“青牛葫芦”。“青牛葫芦”由雕刻、火烙、立粉及彩画等4个种类。雕刻分透雕、浮雕、阴刻和阳刻;火烙则分工笔线描、界定渲染;彩画分重彩和淡雅;立粉分描金和单色。2001年,青牛葫芦参加哈尔滨第三届民间民俗博览会,传承人郑国华被评为“十佳艺人”。

  常晓华表示,针对哈市申报的“青牛葫芦手工技艺”,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着手有关技艺资料的全面保护,建立葫芦生产基地,保障葫芦原料供应,培养新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青春。

  本版照片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女真谱评”记录女真族兴衰史的手抄本

  “女真谱评”是什么?在它入选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大清楚。对此,民俗专家郭崇林这样告诉记者:“‘女真谱评’是黑龙江双城满族民间故事家马亚川传承与默记其外祖父的手抄本,其中记录了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历史传闻与神话传说。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迄今为止依旧是黑龙江流域内唯一的系统完整的女真族原始神话故事集。”

  郭崇林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女真谱评”的故事,“‘女真谱评’从女真族传说中的始祖九天女与渔郎成婚并繁衍后裔起,阿骨打完彦部的鼎盛,直至清朝嘉庆年间的历史,几乎收入了所有女真族重大历史事件,可谓一部女真族———满族的社会兴衰史。它对于满族历史学、文艺学、民族学和民俗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一旦失传,对黑龙江省研究女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好地保护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这次,‘女真谱评’的入选,对它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郭崇林介绍,由于“女真谱评”的传承人马亚川已经过世,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只抢救保护了谱评的一部分汇编成“女真萨满神话”保留下来。哈尔滨市及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申报的“女真谱评”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他们将陆续分卷出版根据其主要内容整理的系列丛书与专门系列研究文集;还将出版光碟制品与电视专题片;建立以文化科研专业人员为主要传承人的传承保护机制。同时还要在依兰、阿城等地寻找、发现同等量级的其他传承人,注意空间保护。

  “方正剪纸”古“纸”已亡新风待兴

  人们以往在春节或办喜事时,都喜欢买一幅或自己动手剪一幅剪纸贴在窗上,以图喜庆、吉祥。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北方农村尤为盛行,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种剪纸艺术如不加以保护将逐渐消亡你会信吗?孙亚强副主任的介绍会让你感到保护方正剪纸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方正剪纸为分布在方正一带的民间剪纸艺术,它既有女真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粗犷,又有中原剪纸的细致流畅。方正剪纸种类繁多,有挂钱、墙花、棚花、灯笼花、喜花、鞋花、枕头花及幌花等。手法分古朴剪法、装饰剪法及套色剪法等。方正剪纸善于兼收并蓄,汲取不同地域的剪纸精华,而融汇综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孙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方正剪纸可以说是名声很响,它曾参加黑龙江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哈尔滨市民间民俗博览会等展览。1995年方正剪纸作为赠品,赠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与会代表两千多幅;2004年方正剪纸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举办专展,方正剪纸最具影响力的传承人叫倪秀梅。但随着剪纸老艺人去世及相继返归故里,方正古老的‘本地型’剪纸已基本消亡。为追求新时代的风尚,某些剪纸艺人也放弃了原有古朴稚拙、深厚粗犷的剪风,使方正剪纸固有的风格大打折扣,所以挖掘、搜集和整理古老的方正剪纸真迹,正本清源是当务之急。”孙主任讲,哈尔滨市下一步除了出版《方正剪纸集》外,将推行剪纸进入中小学课堂,在2004年方正县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剪纸教材基础上,编写比较完整的《方正剪纸教程》,建立和完善城乡中小学剪纸培训中心。

  “双城皮影戏”后继者寥寥无几

  双城皮影戏又称“此地影”。据《松花江文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年),黑龙江地区已有河北皮影艺人的演出。1850年前后,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张振江和冯兆祥等人进入双城。河北皮影落地双城后,为适应当地观众的需求,由冀东口音完全改变为东北方言土语,又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道白说口,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和单鼓的音乐腔调,唱腔高亢,表演火爆,风格粗犷,成为黑龙江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在观众中极具影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秘书长常晓华介绍说:“双城皮影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始分两大支系表演,一支留在双城本地,另一支成为哈尔滨民间皮影剧团。多年来双城皮影戏在演出传统戏的同时,又增添了大量新编历史故事剧目,如《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水漫金山》、《三打白骨精》和《西游记》等。为了赢得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双城皮影还创作上演了许多寓言故事剧,像《龟与鹤》、《三个和尚》、《老鼠送礼》、《小猫钓鱼》等。”

  说起这项深受人们尤其是小朋友喜爱的剧种,常晓华秘书长非常感慨,并且迫切地希望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双城皮影曾多次到国外演出,《木兰从军》和《老鼠送礼》等剧目曾获国家第二届木偶皮影节金奖、银奖;皮影艺人已传承至第六代;影人雕刻技艺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这些都让人感到十分欣慰,但是,随着皮影老艺人的故去,后继者寥寥无几,传统皮影唱腔也面临失传的险境。”

  常晓华表示,哈尔滨市与省艺术研究所申报的“双城皮影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及相关演出团体,都将加大对皮影戏传统表演艺术及雕刻技艺的保护力度。同时,重点培养新传人,抢救、挖掘和整理已有剧目,留存传统皮影艺术的精华,让这项传统的剧种一直延续下去。

  “鞑子秧歌”突出“逗”与“浪”的表演形式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说起“鞑子秧歌”,还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鞑子秧歌”起源于辽金时期,传说在海浪河(牡丹江支流)岸有女真族乌林答部(今海林县石河),“穆昆达”(酋长)是位女性,她率领部落反抗辽使侮辱本族妇女的行为,将辽银牌天使杀掉,辽派兵将女真族乌林答部灭绝。人们为纪念不屈的女真人,将其事编成秧歌。

  据“鞑子秧歌”传人付英仁介绍,清初“鞑子秧歌”只有女真队和老鞑官队,民国时宁安秧歌迷张福秧歌表演很精彩,他去吉林学回花棍舞加入到自办的江东鞑子秧歌中很受大家欢迎。此后,“鞑子秧歌”队便由花棍队、女真人和老鞑宫队组成。宁安民间秧歌中的“傻柱子”是老鞑官的变异;秧歌队中“老妈子”是“酋长”变形;女腊花戴的花帽既高又花哨,为女真人崇花的古老习俗,唯宁安独有。当年宁安流传一句谚语:“天下蹦蹦第一家”,即指鞑子秧歌。

  “鞑子秧歌”表演顺序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后边,鞑子压阵角,老妈来回串”。老鞑官坐抬椅饮酒,见到美貌姑娘即上前调戏,老妈赶来周旋保护姑娘,并将银牌天使灌醉,老妈带领众人把鞑子团团围住一顿痛打,表演结束。

  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孙亚强介绍,“鞑子秧歌”为群舞表演,故事性强,情节清晰,人物性格鲜明,保持了秧歌大场套小场的特征。表演突出“逗”与“浪”,妇女动作优美欢快,猎人与武士动作刚劲粗犷,老妈和老鞑官则充分体现出“浪”。受汉族民间艺术影响,“鞑子秧歌”音乐及服饰满汉交融。音乐由满族小曲与汉族乐曲组成,行进中用汉族曲牌,进入场地表演则奏满族小曲。

  孙副主任透露,由牡丹江市与哈尔滨市申报的“鞑子秧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有关部门将搜集音像、图片及文字资料,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举办满族舞蹈训练班,培养新传人;在城乡普及鞑子秧歌,成立舞蹈队在旅游景区表演。使这种纯正、传统的舞蹈形式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五常东北大鼓”面临消亡的危机

  五常东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大口”两个板腔体外,曲牌30多个。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听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

  据史料记载,五常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松花江沿岸落地生根发展的一个支脉,系东北主要曲种之一。据说清乾隆年间即有北京“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加入东北民歌等地方艺术元素,时称“奉天大鼓”,后呈放射状发展到东北全境。1860年前后,“子弟书”随满族移民从京津地区到五常拉林河流域落户传播。最初的东北大鼓是演唱者操三弦自弹自唱,腿上绑板自己击节;清末开始有女艺人出现,她们自操鼓并击板节演唱,专有琴师弹三弦伴奏。

  常晓华秘书长向记者介绍道:“五常东北大鼓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授弟子,经常演出于田间地头和农家炕头,有了职业艺人后才进入书场‘占地’演出。其在本区域内覆盖面广,听众甚多,全市乡镇几乎都有东北大鼓的演出活动,上个世纪70年代省群众艺术馆的一次调查显示,五常尚有大鼓艺人近200名,是名副其实的‘大鼓之乡’。”

  常晓华承认,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强烈冲击着传统说唱艺术,大鼓传人越来越少,传统曲目也越来越少,东北大鼓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她透露,“五常东北大鼓”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最大限度地保护它的艺术原貌;还要大量地搜集资料、唱片、图片及唱腔录音;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培养新传承人,举办各种形式的东北大鼓演唱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谨防艺术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记者近日分别采访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明明、副主任孙亚强、秘书长常晓华以及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郭崇林,请他们就哈尔滨入选的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和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详尽解答。

  采访后记

  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诞生,标志着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凸显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框架脉络。随着社会全民对“非遗”保护工作认识的逐步加深,省内各地普查工作大规模深入展开,将会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及保护区出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明明对此信心十足。她表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产生后,省文化厅非常重视,还有省财政厅等8个有关单位参与的省“非遗”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的全力支持以及各地市的积极参与,将会使下一步工作开展得更加顺畅,从而打开一个新局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叶茂根深的有效途径。名录的设立与保护,必将为中华民族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创建繁荣和谐社会,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者:柴宇宁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编辑: 李旭 ( 李旭 的博客)国 内 国 际科 教 娱 乐社 会 体 育专 题 法 治

  相 关 新 闻:

  ·····

  综 合 新 闻:

  ················进入专题·······黑龙江省公示第二批申报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单·············更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常晓华 | 孙亚强 | 方正 | 郑国华 | 郭崇林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