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古玩市场一景
车子从太原出发,上了大运(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向南行驶。一小时之后转入一段土路,10分钟左右,到达张兰。太原收藏协会会长王艾甫告诉大家:在张兰,想到的东西有,想不到的东西也有。
张兰印象
走进500米长南北向的街道,只见一家挨一家摆满地摊。到了南端,摊子又延伸拐入西边街道。我们就从这里汇入人流。
都是小摊子,不大,一块毯子摆在地下,上面就是各式古玩。
当然,还是以瓷器居多。摊子后面是服装、小超市、五金、发廊、饭馆等各种小商店。
摊主以精明的中年男女居多,也有上了年岁的和一些小姑娘。他们有的正与买主讨价还价;有的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往外搬取货品,打开一层层的报纸;有的坐在小板凳上,盯着南来北往的人看;有的则与邻居摊主说着家乡话儿。
行色匆匆的外地人,操着不同的方言,挎着大包,有的手中还提个水杯。不少人已经有了斩获:小件放进包里,大件就拎在手里,有大算盘、屏风、小石狮子。听说,来自英国和荷兰的两个人昨天到了这里,这会儿不知在哪儿转着。
在街道东侧,一前一后两个大院,共有百家商铺。他们是固定做古玩的,每天都开门。这是投资200万元的张兰古玩市场。
二百年张兰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张兰在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有“小北京”之称。清代,享誉海内外的尉字号在此经营近百年之久,而掌握朝廷采购权的范家更是不可一世。
乾隆年间,张兰的古玩兴盛起来。趁“康乾盛世”聚敛大量钱财的晋商,也把收藏古玩当成一种投资、一种风气,致使张兰成为古玩的集散处。“家家藏宝,户户赏古”,一时蔚然成风。
1976年以前,张兰古镇还有城墙,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有城楼24个,城墙上面能走马车。古镇中心有个市楼,四面分别有匾,东面的是“紫气东来”。
从未消失的古玩市场
在收藏界说到张兰,没有人不知道,甚至在海外淘宝者中间,张兰也是大名鼎鼎。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古玩买卖表面上被取缔了,实际上市场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地上转入地下了。到90年代,古玩买卖还被当作倒卖文物。在40多年的时间里,张兰人总是偷偷做着地下古玩转手生意。海外一些淘宝者前来这里,都是单线联系。大部分被收买的古玩,都被带到了广州出手。到2000年,张兰就有1000多人从事古玩经营,加上周边村子的几千人,呈不可遏制之势。
2001年上半年张兰古玩市场兴建,下半年第一届交流会开幕。第二年又投资100万元,在市场后面建成同样大小的另一个市场。前面50户,后面50户,一个稳定的古玩市场形成。现在,张兰全村有2000左右古玩收藏经营户。
无愧第一村
张兰村1.5万人,本地人5000,外来人口占1万。外来人到此就是为了从事古玩生意。
张兰村50%的家庭经营古玩,男的出去淘宝,全国各地哪儿都去,女的看家看店。一位小摊主是邻近村子的,他说晋中这一带搜罗得差不多了,他去山西南部,去陕西,最远到了四川。问他一年能赚多少,他不说。只说在张兰搞古玩的每年赚个二三十万很平常,三五十万的也不少,当地千儿八百万的不止十户八户。他们出去淘宝,一般是见到什么收什么,没有一个固定门类。回来后转手买卖,很少有人收藏。
在摊子上见不到贵重的。小摊主说贵重的要去家里看。二三十万元一件的瓶罐,有的人家会有好几件。
每逢星期五,外地的古玩商人就来了。京津的居多,周边的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也来人,西藏、海南的也有。全国各地,哪儿的都有。
每个星期天,会有七八辆来自张兰的中巴百来号人到太原南宫古玩市场。太原古玩市场80%是张兰人经营。阎 扶文 王俊清摄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