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门口
枫林街道健康教育委员会联席会议,原枫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秦康荣(右三)、枫林街道办事处分管卫生副主任陈必顺(左二)出席。
徐汇区副区长周秀芬(右一)在枫林街道调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中(左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占地2.66平方公里,有29个居委会、3.6万多户居民和10多万户籍人口。2003年,根据上海医疗改革的有关政策,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在街道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创建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然后派出55名医务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其中有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7名)组成5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下沉”到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街道所属的29个居委会。
全方位地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他们工作在社区,常年奔走在居民家庭之间,为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居民小病不出社区,为促进看病贵看病难这一难题的解决,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7年1月8日,枫林(街道)社区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辖区内所有与居民生活有关的站、所、院等相关单位进行测评,居民代表对“中心”所做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率达到97%,在徐汇区排名第一。面对居民代表的评价,街道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主任陈必顺有了20个字的感想:“硬件街道配,工作‘中心’做,百姓得实惠,政府投资值!”
近年来,“中心”成为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医院实验基地、拥军优属模范单位,连续26年13次被评为徐汇区文明单位。枫林(街道)社区创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模式的经验,不但多次在区、市级卫生层面上得到交流推广,而且吸引了多家新闻媒体跟踪报道。
十年设计,一项民心工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对此,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中深有体会。他既是户籍医生责任制的设计者,也是参入者和实践者。在20多年基层医院院长的工作实践中,预防为主4个字几乎成为他专注一生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由于诸多原因,有的地方在执行上却是重治轻防。几十年下来,国家投入的卫生经费在不断地增加,包袱却越背越重。要想实现国家卫生经费投入和自然人医疗费用开支的‘双节’,捷径只有一条,落实预防为主。谁来落实怎样落实?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想到了4个字——户籍医生。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地问我,户籍,作为国家为管理户口而设置的一种登记制度,你怎么能把它和医生这样一个社会职业联系到一起?我的回答是,户籍登记制度,能把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管理好,运用户籍管理户口的办法来落实对社区居民家庭的健康管理,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应该就是服务网络的网底。”
1997年,张建中在原徐汇区天平街道地段医院担任院长时,开始对此服务模式进行探索,他撰写的《走出院门转化功能服务社区》一文,就如何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网络、如何试行户籍医生责任制管理等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模式的架构就是政府领导、街道搭台、医院唱戏、社区参与。
为了鼓励户籍医生走进居民家庭,2000年,上海市卫生局专题发过《关于实施“户籍制预防保健服务”的通知》文件,曾对户籍医生责任制的做法,给予过充分的肯定。
服务网络,连结居民生命
2003年,连张建中自己也没想到,在上海全面推行医疗卫生改革政策时,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被纳入到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党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他原先在论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措施和办法,全部被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区卫生局所采纳。
三年以后的今天,生活在枫林(街道)社区的3.6万多户居民和10多万户籍人口,全部都被“编织”到了社区创建的两条卫生服务网络之中。
第一条是(自上而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枫林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服务团队(组成人员:户籍医生、社区护士)——每个居委会“桑榆晚”健康管理工作小组(户籍医生、居委干部、健康管理志愿者)——居民与家庭
第二条是(自下而上)社区健康信息网络。居民与家庭——楼组长——居委会及户籍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这两条网络,事实上连接着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它,涵盖着正在营造的和谐社会氛围以及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关怀的双重意义,而网络的最大受惠者,应该是占枫林社区户籍总人口19.74%的2万多个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社区内的残疾人、孕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三年实践,政府全力支撑
“重在参与。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仅仅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为了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好抓落实,一开始,枫林(街道)社区的党政领导就给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户籍医生当起了“啦啦队”。
——服务平台,街道搭建。组建社区两条卫生服务网络,由街道主任兼任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主任。街道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主任陈必顺,连续几年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跟踪服务,排忧解难。张建中告诉笔者:“得益于政府的凝集力和感召力,把卫生、公安、民政、计生、居委、居民、社区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合到一起,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加活力,最终,户籍医生才有了施展本领的机会和舞台。”
——服务场地,免费提供。根据“中心”在居民集中地组建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计划和需求,3年来,枫林街道办事处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偿提供房源600多平方米,折合人民币3500多万元,免费提供给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办公。在上海徐汇区的黄金地段,能够“挤”出这些房子,涉及到多少单位和个人,枫林(街道)社区党政一班人究竟从中做了多少协调工作,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
——服务经费,“戴帽”下拨。三年下来,政府对“中心”,一是已下拨卫生服务经费近400万元;二是决定,从2007年起,按社区户籍总人口每人每年50元的基数,下拨公共卫生经费;三是做出承诺,对涉及到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关的基本建设、服务设施、设备添置改造,全部由政府投入。据了解,今年政府对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有1300万元的专项经费下拨。为了按时足额到位,政府从来都是指令“戴帽”下拨,专款专用,从卫生局及街道财政列支。
——加强领导,推进发展。徐汇区卫生局副局长王克利告诉笔者:作为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承接单位之一的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区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支持中心的工作,卫生局在模式创建思路上给予指导,在人才引进上开辟绿色通道,在业务经费使用上重点倾斜,在医生进修培训上(户籍医生和全科医生)优先安排,培训费用由卫生局买单。
新到任的区卫生局局长刘诗强上任伊始,就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作最重要、最紧迫、最应该抓的一件大事亲自抓。对如何推动徐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刘诗强认为: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全科医生培养为关键,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以内部综合考核改革为抓手,以居民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为了让这“五个以”能落到实处,他推出了五条举措:一是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既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真正惠及百姓,也为社区服务中心全心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二是把户籍医生责任制的落实(深入居民家庭,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当好居民家庭健康的“守门人”),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主要内容;三是依托徐汇区内二、三级医院的力量,提高服务水平,搞好病人的“双向转诊”;四是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五是以是否有利于减轻病人负担、是否有利于让居民从方便到放心、是否有利于全科医生的成长、是否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由点到面,不断创新、总结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就近服务,惠及社区居民
工作职能转换,是“中心”的必然选择。昔日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今天被以服务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取而代之。传统的“四科一室”医院格局被打破,“以社区服务团队为主体,以质控系统和服务辅助科室为支撑”,成为“中心”管理的新模式。
——成立卫生站,服务在居委。按照全科医生的有关标准,“中心”从医院医务人员总数中,抽调出三分之一的医疗骨干共55人,组建五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走出院门,走进社区深入家庭,仿照户籍管理的办法,先后在辖区内的西木、谨斜、天龙、东二、宛南共设立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团队服务1.5~2万人口,相应配备7~9名人员,包括户籍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站内设有中、西医诊室、补液室、康复室、健康教育室、计划生育指导室、资料室、办公室。全方位地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
为了不负众望,“中心”对走进辖区29个居委会的户籍医生,统一进行了“十个一”的装备(一个户籍医生、一片责任区、一张工作台、一个服务信箱、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辆自行车、一套社区健康档案及社区诊断、一个健康俱乐部、一个居委健康信息网络),这样,户籍医生很自然地成了居委会的新成员,他的工作任务,就是走进居民家里,了解每家的健康状况,建立以居民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做出以居委为范围的社区诊断,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当好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为了提高全科医生及全科护士的服务质量,“中心”每年投入资金20多万元,对他们进行职后教育岗位培训,从学历、技能、伦理、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素质。
——健康俱乐部,防治相结合。隶属枫林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管理的“桑榆晚”健康俱乐部,是社区老年人每天必去的活动场所。根据健康活动开展的需求,开设了阅览室、聊天室,添置了电子荧屏、电视机、DVD等设施,为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为了让老年人能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还特别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这些硬件设施配套所需的600多万元,全部由街道和“中心”共同出资。
户籍医生以健康俱乐部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带着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服务理念,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干预。根据影响健康的“六大因素”(健康饮食、健康体检及健康体能、健康心理、防治烟害、安全用药、个人卫生),提供针对性的干预。针对每个因素,制定一套健康标准、一套干预措施、一套评估方案。然后以居委为单位,分类指导健康居民和慢性病患者,在健康饮食、健康心理、健康体能、安全用药、控制烟害、个人卫生等方面,按照有关标准,在户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防治、自我管理。
——技术互交融,工作有责任。一个户籍医生的能力和知识面往往会受到个人因素的限制。为了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中心”对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力量的配备,注重了中、西医等各科的最佳组合。
“中心”对户籍医生的考评,不是以经济收入多少为标准,而是用“五个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户籍医生入户率、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健康档案使用率、社区居民满意率)来考核,不仅如此,上级业务主管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有一套更具体的业务考核细则。通过双向考核,来评估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绩效。
——中药进社区,服务到家门。“中心”在创建全国中医药服务示范区的同时,结合优势,让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包括中医内科、针灸、伤科、肛肠、推拿、拔罐、水针、皮肤针、电针、敷贴等服务。为了适应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的需要,中心备有中成药200种以上,中药饮片400种以上,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
考虑到夜间社区的空巢老人看病难,“中心”专门组织了15名全科医生夜间在“中心”值班,为了做到有求必应,不但给15名全科医师全部配备了电话,而且购置了流动服务专用车辆,免费接送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孕妇、婴儿到中心就诊。
——居民有评说,医生体会深。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生病,让全家人操心;上医院挂号、看病、检查、交费、取药样样排队让人烦心;居民有个头痛发烧,大老远往返跑医院让人揪心。现在在枫林(街道)社区,由于有了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户籍医生责任制服务体系,居民昔日的操心、烦心和揪心,变成了今天的舒心、顺心和放心。3月16日下午2点多钟,笔者走进东二社区卫生服务站,见到家住小区内80高龄的陈小毛老人,她说自己血糖升高己有3年,遇有不适,想量个血压、测个血糖、拔个火罐、拿个常用药什么的,过去来回得跑医院,现在不出小区,在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就把问题全部解决。在社区,问到居民对户籍医生的看法,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己经告别了那个“涂抹紫药水”的历史,居民有个头痛发烧,不用跑医院,在家门口看医生,真方便蛮好!过去有病,被动上医院求医,现在没病,还有户籍医生主动上门义务服务。居民们都说,这就叫和谐。
解除病中病。“过去少数老年人非要等病很重时才到卫生站来看医生,开始,我们很不理解,后来才知道,是老人对‘公费段、自费段和共付段’的医保政策有顾虑。‘医保出钱看病积极点,自己付费时有病等两天’,结果把轻病拖成了重病。为此,我们边工作边向老年人宣传国家的医保政策。数字人生,健康为先,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由此,解除了部分老人“三段病”的顾虑。”这,就是西木社区卫生站主治医师陈蔚对“病中病”的诠释。
透析病中因。“我刚到谨斜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时,因为帮病人系紧了一根鞋带,就提高了社区老人们对我的亲和力和信任感,老人们都希望与我聊天。老人们认为和自己的医生交朋友是最大的快乐。我借此机会,在和病友分析病因时,就顺便把防病的办法灌输给大家,他们不但赞许我对病因所做的分析,而且能按照我讲的预防办法去做,在谨斜社区,我的朋友圈子正在不断地扩大。”看得出,今年50多岁的主治医师卢永屹通过与居民交流来做病因防治很有办法。
传递病中情。在东二社区卫生站,谈起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治医师王谦说:我们的工作很普通,看上去,做的是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实际上,是在政府和居民之间,传递着国家关心人民的真情,这个情字,饱含着社会的和谐和人间的温暖。
“中心”卫生服务科科长毕璐璐说:“我们户籍医生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在热爱和自豪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综合他们的体会,笔者冒出灵感:“我的病人我知道/我的医生我知晓/防治结合抓落实/全靠政府来撑腰/见到居民问声好/我的工作多荣耀!”这,不就是一首《户籍医生之歌》的歌词吗!笔者坚信,一定会有志愿者来为这首歌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