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主题为“耳中火炬”的第八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在北京大学开幕。“耳中火炬”一词来源于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籍保加利亚裔德语作家卡内蒂的自传《耳中火炬》,因为“它形象地喻示了诗歌的声音在当代社会中的‘秘传’状态”,因而被采用。
和往届未名诗歌节“大腕云集”的开幕朗诵会相比,4月4日晚的朗诵会着重强调了高校在读学生中的新生诗歌力量,策划方表示,这场朗诵会意在让喜爱诗歌的人看到在“不靠谱的80后”之外,还有“另外一群安静生长的80后”。诗人萧开愚、王家新、阿吾、麦芒、蒋浩、胡续冬等和众多来自北京其他高校的校园诗人也在开幕朗诵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不久前在人民大学的世界汉学大会上强烈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引起巨大争议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写的诗歌出现在朗诵会上。诗人王家新朗诵了顾彬的两首诗作,并在发言中将顾彬比作屈原,称他是“德国的三闾大夫”。据有关人士分析,对顾彬激烈言辞的不同态度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作家、诗人之中继续引发分歧和争议。从朗诵会现场的听众反馈来看,1981级北大学生、长期从商之后重返诗歌写作的诗人阿吾和1983级北大学生、长期在美国求学和执教的诗人麦芒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一位从外地专程赶来聆听诗人朗诵的大学生认为,“姜还是老的辣,阿吾和麦芒的朗诵让我看到了80年代校园激进文化中特有的激情。”台湾诗人、导演、台北诗歌节策展人鸿鸿(阎鸿亚)曾作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编剧获得过金马奖,鸿鸿的作品让很多诗歌爱好者刷新了对台湾地区当代诗歌的认识。朗诵会还出现了另一位令现场气氛极为活跃的“不速之客”,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诗人,他风尘仆仆的形象、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们看到了诗歌的另一种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场的300多名观众中,汉学家的“密度”达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不但有荷兰汉学家柯雷、意大利汉学家鲍夏兰、美国汉学家江克平和美国汉学家陆敬思等人散布在观众席中,就连朗诵会的主持人之一殷海洁也是英国最年轻的一代汉学家。主办方还宣布了第三届未名高校诗歌奖的评选结果,10位在校就读的诗人获得这一奖项。
:北大未名诗歌节
前身是延续了24年的北京大学未名湖诗会。从1993年起,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出身的已故诗人海子,该校的五四文学社将每年秋季举行的未名湖诗会改到了海子的去世纪念日3月26日前后。2000年,未名湖诗会“升级”为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至今已举办了八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