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尽管2003年初那场“非典”事件已远去,但邓长宁的讲述,却让记者再次感受到抗非关键时刻,殡葬工人的坚强。一个鲜为人知的“非典”死亡者遗体处理内幕,首次披露。
“非典”那一年,广州市殡仪馆、火葬场在国家卫生部门暂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处理规定的情况下,紧急制定方案,在面临极大传染隐患的情况下,创下了职工家属“零感染”的纪录。
医院取经、连线香港、收集国际资料
2003年2月初,广州市各大媒体陆续出现关于“不明原因肺炎”(后命名为“非典”)的报道。
2月8日,广州市殡仪馆召开了紧急馆务会议,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即将面对的困难,讨论制定初步的遗体处理和防护措施,提出了“圆满完成遗体处理任务,同时确保职工零感染”的“抗非”目标。会议确定:患“非典”死亡的遗体一律专车接运并直接送火化间专炉火化,尽量动员家属不举行告别仪式;紧急购置药品、口罩、手套和一次性工作服等防护用品,保证后勤物资的储备供应;接运“非典”死亡遗体的员工须穿戴一次性工作服、口罩、手套和帽子,接运完毕所有用具全部入火化炉焚烧……
2月11日,殡仪馆接到通知,从医院接回一具“非典”病人遗体。时任广州殡仪馆馆长的邓长宁马上到医院“取经”:消毒防护。还多方跟香港同行沟通找经验,每天收集国际卫生组织发布的资料。很快,他起草了一份《初步非典防护措施》,要求所有职工严格遵守。
消息传出,北京、上海等20多家殡仪馆同行纷纷来电,向邓长宁索要这份“措施”,邓长宁起草的这份《初步非典防护措施》,成为全国最早制定的防护非典应急方案。
由于防护工作提前介入,整个“非典”期间,广州市殡仪馆在面临极大传染隐患遗体的情况下,创下了“零感染”纪录。
一个非同寻常“非典”遗体告别礼
2月10日,就在初步应急方案制定的次日,殡仪馆就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报丧电话,要求派车接运一具吴姓的“非典”死亡遗体。因为有较强的传染性,院方希望家属能顾全大局,同意将遗体直接送火化间火化。可是家属不能接受亲人遗体立即火化,要求将遗体运回殡仪馆保存,说还有亲人要见死者最后一面,坚持要求举行告别仪式。
由于当时国家无明确的法规规定要求“非典”遗体须及时火化,不得举行告别仪式。但为了安慰伤心的家属,殡葬人员还是答应为“非典”死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接受任务的员工组成了一支“敢死队”。
易伟壮马上到运输部,与部长商量安排人员接运,本来考虑专车专人接运,但是每位员工都表现出临危不惧,纷纷报名参加。最后,张灿开等3名接运人员接受了这一特殊的任务。张灿开等“全副武装”将遗体接运回馆后,防腐员对遗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并送进专柜冷冻防腐。
2月13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防腐员夏国欣、邱志超负责遗体的穿衣、化妆任务。他们说:“死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灾难中去世实属不幸,他们的家属也是极度伤心才要求举行告别仪式,我们不能挽回他的生命,只希望能送他走好最后一程。”他们穿好防护服、戴上帽子、两个口罩和两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大面积地直接碰触遗体。在为遗体穿衣入棺后,夏国欣开始为遗体化妆,他与死者面部相隔不过20厘米,要进行近20分钟的细心妆容,他却临危不惧,以精湛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死者家属深感满意。
“非典”期间,殡葬工人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
“非典”期间,殡葬工人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但他们在这个时候更多想到的是别人。一次,正是中午业务繁忙时,突然有一具“非典”遗体送到了大车间并已卸了车,周围还有许多正在办理正常火化业务的群众。此时,大车间当班的郑志会、黄少明、潘希社因为未接到通知而来不及穿防护衣,为尽快将这具危险遗体入炉,防止传染扩散,他们迅速冲上前将遗体箱运送入炉,随后立即交替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了一起可能引起发生感染的事件。
运尸工、化妆师都是与“非典”死者零接触的人,他们心里害不害怕呢?对此,戴松波说:“说不怕那是骗人的,在做防护准备时,还想过万一感染了第一件事该做什么呢,但我的双手一接触到遗体,眼前就浮现起死者家属哀伤的神情,马上什么顾虑都抛开了”。“刚开始心里还是觉得挺害怕,即使戴了口罩和手套,但听说这种病传染性那么厉害,还是担心会不会被传染,但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再想到家属已承受了那么多的哀伤,不能再让他们见到死者面容痛苦的样子,一定要让他们看见亲人仍是安详如生,平静如常。我就深吸一口气才动手化妆,只是在想着如何能将他化妆得更自然、更安详。”化妆师夏国欣这样说。
羊城晚报(许琛文燕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