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春景》)。农历三月清明节,为故人扫墓祭奠,是中华民族充满人情味的一种民间习俗,是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的传统方式。其间蕴含的浓郁的亲情,深沉的寄托,虔敬的孝心,自是此俗绵延千年而为广大民众认同的主要原因。
今人沿袭旧俗,在清明前后扫墓时,往往在故人墓冢前以酒奠地,燃香祷祝,甚至焚化一些冥币纸钱。细细想来,“烧纸”之风,不仅浪费纸张,污染空气,须知,即便是古人,也曾发出过如许疑问:“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人死原知万事空”,黄泉亲人是无法享用这些纸钱冥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与文明的不断发展,按理,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更为科学文明的清明节祭奠方式,来取代“烧纸”之类的迷信旧俗。比如说念一段纪念的文字,种一些花草树木,献上一束鲜花,等等,都不失为高雅的做法。然而恰恰相反,近些年“烧纸焚币”之风愈演愈烈,单是冥币的种类,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国币”,出现了制作精美的港元、美元、欧元冥币。
更奇的事儿,则是“焚烧”的花样越来越翻新,甚至越来越离谱,越来越荒唐。不仅有制作精巧的高档别墅、洋房、豪华轿车、出国护照和高尔夫球场等新货;更有甚者,竟然有纸制的或塑料制作的“小姐”、“小蜜”出售,一些年轻貌美的“二奶”、“小蜜”被安排在“豪华别墅”里,被主人左拥右抱,十分亲昵,暗喻让先人“享受”金屋藏娇之意;一些打扮妖娆的“小姐”面前竟有“某某夜总会”字样,意思是让故去的长辈“补偿”一下生前未能领略的风流情事……这些专供烧给死人的另类祭品标价出售,居然卖得十分火爆。
无疑,这是祭祖传统节目中的异常现象,凡此种种祭祀活动中的低俗化倾向,折射出社会道德水准的低下与“荣耻观”的错位。
祭奠是为了缅怀逝者的德行,弘扬先人的品格。而某些所谓祭奠品,却以庸俗的方式拿逝者“开涮”,甚至往死人身上泼污水、脸上抹黑。这不是祭奠,而是对逝者的糟蹋与亵渎。其次,从购买这些祭奠品的出发点来看,往往将物欲的超标享受当作对已故亲人的祈愿,而且将“出格”的享受强加给逝者,这种“享受”的无休止奢望只能暴露出生者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苍白。再其次,从“孝亦有道,是为孝道”的角度讲,此类举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美德的极大侮辱,是对内涵健康丰富的孝文化的彻底背离。一句话,如此扫墓,“扫”了先人的脸面,如此“烧”纸,“烧”了传统的美德。先人若是泉下有知,也会愤愤然责骂此类丢尽他们脸面的荒唐后代、不肖子孙!看来,清明扫墓“烧”什么,还并非个人的小事,它事关社会的道德风尚与文明水准。在年年岁岁的清明祭扫活动中,莫忘知荣明耻、倡导健康文明是何等的重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