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魁梧,白发碧眼,总是一身唐装打扮。如果你热爱游历北京,那么你就会常在北京的街头或是博物馆里看到这位美国老人——杜大卫(DavidTool)。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任教的他常被朋友亲切地称呼为“老杜”。他经常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来到街头、饭馆、医院等公共场所,义务地给这些地方的双语标识挑“刺儿”。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他,还经常走进北京的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
2002年末,他被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聘为“专家顾问”。从那时起,他就立刻开始了他的英文标识翻译工作。他不希望一个简单的语言错误,让外国游客对5000年的中华文明产生误解。
今年,他成为首位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称号的外国人,而在此之前的2005年底,杜大卫教授还获得了由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
“杜府”里处处都是中国元素
目前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任教的杜大卫,住在学校的专家楼里,60多平方米的“杜府”里处处陈列着中国元素的家具和饰品。甘肃的马踏飞燕、天津的泥人张、中式的座椅以及宣纸水墨国画……走进老杜的世界,你才能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化有多么的喜爱。
“你听得懂吗?”“不,你呢?”“我也听不懂。”1992年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一群观看秦腔的人群中,老杜和一位票友的玩笑让他喜欢上了秦腔,虽然自己不会唱,但秦腔那潇洒的一招一式和豪迈的唱法,仍然深深地吸引着他。
从那时起,老杜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在兰州大学任教的两年里,他曾走过丝绸之路,看过敦煌壁画,去过他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汉中。
为了家人探亲方便,老杜最终将落脚点选在了北京,6年里他只回过一次家,更多的时候都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来到北京探望他。签证到2011年的老杜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努力获得中国的“绿卡”,希望将剩下的时间全部留在中国。
是他把“W·C”改成“toilet”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曾经流传甚广贴在公厕上的“W·C”,已经悄然变成了“toilet”。这就是在老杜建议下更改的国际通用标志之一。作为语言教授,老杜特别留神咱北京公共场所英文标志的使用,并给予了绝对专业的建议和地道的翻译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博物馆的展牌中经常出现的“thefirstyear of QianlongReign(乾隆元年)”被改成了能让老外明白的“A.D.1735(公元1735年)”。
现在正在为北京市双语标识地方标准做校对工作的老杜,从自己的书房抱出医疗卫生、体育场馆、商业网点、景点景区、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六个方面的双语标识,足有好几大摞。每本标准都有二三十页,而每页上都有数十个地名或名称。比如在他校对的体育场馆内容中,就包括了鸟巢在内的所有奥运体育赛场。
尽管完全是义务工作,但杜大卫还是尽心尽力。如今,他不仅要完成40座大型博物馆和40个二线场馆的介绍,还有长达600页达7捆卷宗的高速公路和地铁标识等着他完成。这些标识原先大多是由北京市政府不同部门各自翻译的,现在北京市希望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统一。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专为标识问题,组成了30人的顾问委员会。
“我已经做过成千上万个双语标识了。”杜大卫说,除了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在公共场所出现错误标识,会使人们对北京甚至是中国的印象下降。
酸辣粉译成“酸辣擦脸油”,NO
只有完全正确地理解了中文含义,才会更准确地做出英文标识,所以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好,老杜专门从北京大学聘请了几位学生帮助他。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了老杜。很多次走在街上,都会碰上不大相识的朋友为他提供出现错误英文标识的地点。让老杜印象深刻的是,前不久,一位美国NBC电视台记者找到他并指出北京街头三处错误的双语标识,邀请他一同来到现场证实。
还有一次,在菜单上常见的“酸辣粉”,被餐厅错翻成了“酸辣擦脸油”。这让老杜有些郁闷,改正这些错误的同时,他更希望大家不要再想当然地乱译英文。
最想当中国文物的专职翻译
说起自己开始给北京双语标识挑错的原因,还是因为戏曲。
因为喜欢秦腔,当初杜大卫一来到北京就经常出没于各大票友聚集的文化场所。现在,一些戏楼为了让更多外国朋友看懂中国的京戏而配备了英文字幕,但其中的翻译常常会出现错误,不准确的翻译常引得外国朋友们捧腹大笑。
一次,在长安大戏院看了一场孙悟空的戏,译文中本想表示“祥云满天”的意思,可字幕却把“云彩”(clouds)打成了“傻子”(cluds)。在场的外国观众爆笑不已。这件事情太讽刺了。对于戏院来说,这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这表明他们对于京剧这一文化瑰宝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尊重。看到这种情况,老杜很快就写好了信件,并托系主任寄给文化部反映情况。没过多久,老杜接到了北京市外办打来的电话,并请他先帮助改正地铁双语标识。
自此,老杜开始为北京的双语标识挑错,一直到现在,成千上万个双语标识都经过大卫的校对,虽然喜欢并一直在从事这项志愿工作,但是大卫心中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够为博物馆做专职双语标识工作。“看到那些中国独有的艺术品,我就非常欣喜。”在兰州工作的3年里,老杜就曾经参与过为丝绸之路遗留文物进行的双语标识工作。
自称“老顽童”偶而也寂寞
二外的其他外教总喜欢叫他“老顽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杜总是盘腿坐在他的中式椅上,不时地在脸上写满好奇、吃惊、疑问的表情。当记者说他像第一代007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时,他风趣地反问记者:“是不是在你们眼里外国人都长一个样?”“我想骑自行车从二外去颐和园,可和我的年轻学生又聊不到一起,其他外教却说我‘疯’。”每天都忙忙碌碌的老杜时而也会因为没有家人陪伴而感到寂寞。
“在美国我可以在自己的花园种花,在自己的仓库做家具,但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对社会已经没有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寂寞,所以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65岁的杜大卫一点也不服老,这位曾经的陆军上校在家里陈列着很多自己当兵时的照片。看着自己年轻举枪的威风样子,老杜一脸神气。
信报记者 翟烜/文 郝笑天/摄
人物简介
杜大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籍教授,市民讲外语活动专家顾问团顾问,首位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称号的外国人,曾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早年曾是美国陆军上校,后在斯里兰卡担任过佛学研究院院长。
十大志愿者评选
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始于2004年。截至目前,评选活动已举办了三届,此次评比共有30名优秀志愿者入围,10人荣获“北京十大志愿者”光荣称号。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评选活动报名人员比往届翻了一番,并有33万人参与网络投票。
据活动主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在奥运筹办的决战之年,举办“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活动,广泛宣传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对于传播志愿精神,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力量,激励广大志愿者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贡献,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