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令世界瞩目,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励几代中国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上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运筹帷幄,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全局出发,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重大战略决策。
196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短短十余年时间,“两弹一星”从构想变为现实,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非凡人间奇迹,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这个诞生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饱经沧桑的东方巨人,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明确指出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历史将永远铭记所有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作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无私言行诠释赤子之情。人们不会忘记,以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等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有的隐姓埋名数十年,默默在实验室辛勤工作;有的带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夜以继日地运算测试……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们也不会忘记,那些参与研制工作的普通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他们有的刚从战场归来,征尘未洗便踏上西行列车;有的离开繁华都市,只身在戈壁荒漠一干就是十几年;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孙”,一家几代扎根边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以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热血,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施,从新中国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50年风雨,弹指一挥间,多少英雄往事唤起人们无限崇敬之情;50载年轮,痕迹犹清晰,印下社会主义事业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强调,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要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像当年那样,凭着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天地颂》(东生著)由华夏出版社再版,为人们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和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提供了又一途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