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半,重症监护室。
81岁的王惠芬像每天一样,轻手轻脚地来到病床前,俯身深情看着病床上满身插着管子的人。那个人就是王莘,脍炙人口的《歌唱祖国》的作者,原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原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原天津歌舞剧院院长……但在王惠芬眼里,他就是一个89岁的老头儿,一个病重需要她照顾的亲人,与她风雨同舟60年的老伴儿。
感觉到王惠芬进来,王莘的眼睛就睁开了;看见了王惠芬,他的眼神就亮了。
王惠芬先是深情地亲吻王莘的额头,然后俯身靠在他的耳边轻声哼唱王莘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时,王莘的眼神更加专注。唱完歌,王惠芬幽默地轻声呼唤:“老帅哥,快点好起来吧,快点醒来吧。”虽然王莘一直住在医院,但是王莘基金会的事务,王惠芬都会趁着这个时间一一说给他听,王莘也会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目相对,王惠芬说,她能从王莘的眼神里找到温情和力量,“他仍然指挥着我的工作和生活”;王莘不能说话,但他的眼神告诉记者,他听得见王惠芬说的一切……
转日,记者来到王莘的家,在成都道上的一座小洋楼里,大街上是穿梭不停的车流,但一走进老人的家,木质的楼梯和地板,王莘和毛主席的合影,还有他在五星红旗下的照片,再加上王惠芬对他们爱情故事的讲述,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人物简介
王莘89岁江苏省无锡市人1938年冬,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音乐系教员,并开始群众歌曲的创作。解放后先后任天津市音工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1994年,在天津创办“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由他创作的《歌唱祖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金唱片”最高奖。
王惠芬81岁山西省定襄人12岁时,就在山西五台县随薄一波同志参加了革命,到部队搞宣传工作,后成为群众剧社的骨干,为宣传抗日和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解放后曾担任天津市歌舞团团长。
爱情信物
那把冼星海送的口琴
1944年,26岁的江苏小伙儿王莘和18岁的山西姑娘王惠芬都在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剧社工作。当时王莘已经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王惠芬非常喜欢这些歌曲,经常演唱,但对于歌曲的作者却知之甚少。
王莘当时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却没有交往的对象,组织上决定帮助王莘物色一位伴侣,考虑到王莘是当时华北联大的老师,而王惠芬曾经是联大的学生,两个人肯定会有共同语言,便决定撮合两人交往。
那年冬天,王惠芬第一次来月经,由于不了解生理知识,她被吓得不知所措,跑到小河边,跳到冰窟窿里冲洗,结果受凉的她肚子开始剧烈地疼痛,被紧急送往医院。组织上安排王莘前去看望。刚开始,王惠芬显得十分羞涩,王莘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提出两个人到窑洞后面的山坡上走走,王惠芬顺从地跟在身后。“他先是告诉我出来散散步,对身体有好处,又问我喜欢什么歌曲。我说喜欢《喀秋莎》,他就拿出口琴为我伴奏。临别时,他把口琴送给了我。”虽然没有恋爱方面的经验,但那时王惠芬已然明白,这就是他们的定情信物了。
后来王惠芬才知道,这个口琴是冼星海同志送给王莘的。
约法三章
那句“抗战不胜利就不结婚”誓言
王莘和王惠芬交往后不久,组织上为四对恋人举行婚礼,当时有意将他们两人也安排其中,但王惠芬拒绝了。她提出“约法三章”:一是抗日战争不彻底胜利不结婚,二是一旦结婚就要白头偕老、绝不变心,三是结婚后定居在北方。王莘对前两条非常支持,但他提出结婚后定居在哪,都要听组织上的安排。
1945年8月的一天,王莘从外面开会回来,王惠芬正和女同志们一起纺线,王莘跑到王惠芬面前,一把抱起她,在原地转起了圈圈,兴奋地大声喊道:“日本投降了,抗日战争彻底胜利了!”王惠芬笑着回忆说:“那是王莘唯一一次在众人面前对我有那么亲切的举动。”
正月十五
那场简单却难忘的婚礼
1946年的正月十四,王莘突然找到正在工厂演出的王惠芬,告诉她组织上已经批准他们结婚了,而婚期就定在转天。“同志们做被的、布置新房的,全都紧张地准备着。他们告诉我们俩,什么都不用管,只要抓紧时间理发、洗澡,夜里他们一直干到两点多,才都准备妥当。”
正月十五
这天,不少首长和同志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大家聚在一起表演节目,有说有笑,特别热闹。晚上入洞房时,同志们还和他们开了个小玩笑,他们把一层薄铁皮铺在褥子下面,将支床的凳子放得摇摇晃晃,一坐上就会发出很大响声,吓得王惠芬一夜都没敢睡。
长子出世
那些惊心动魄的抢救场景
1946年12月,王莘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世,王惠芬难产,剧烈疼痛了很久都没生。王莘派人去卫生队请医生,当时他们住在山里,离卫生队路途很远,王莘就抓紧这段时间为王惠芬补充体力。他扶着王惠芬一同到附近的小河边捉“王八”。“我靠在河边的树上看他在湍急的小河里叉‘王八’,吓得连疼都忘了。”王惠芬回忆,她喝了王莘熬的“王八汤”,就一下子有了力气。
医生们赶来为王惠芬打了催产针,在王莘的鼓励下,王惠芬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在出生的过程中头竟被挤压成细长形状,出生后没有哭声,医生们觉得这孩子没救了,都忙着照顾王惠芬。王莘却没放弃,一只手抓着孩子的小脚,一只手猛拍他的屁股,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王莘马上把孩子揣进自己的棉衣里,细心地揉搓起了孩子的脑袋,竟然真的给揉圆了。从那以后,他们一共有了6个孩子,两儿四女。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王惠芬很少提及孩子,她说:“我们不愿孩子活在父母的光环下,大儿子上班很多年,都没有同事知道他的父亲是王莘。”
执著
与病魔斗争的岁月
他给我战胜癌症的勇气
1962年,王惠芬被查出患有宫颈癌,她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诊断证明书,由于当时癌症患者还很少见,所以她连“癌”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大家也就都向她隐瞒了病情。经过再次检查确认为癌症后,王惠芬的上级领导决定全面停止她的工作,好好养病。王莘最了解妻子的脾气,他找到领导解释说,王惠芬是个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人,全面停止她的工作,肯定会令她非常苦恼,也容易让她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怀疑。
从此,王惠芬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治疗。医院为王惠芬施行类似于电疗的治疗,令王惠芬十分痛苦,王莘看了实在不忍心,他作主停止治疗,鼓励王惠芬多锻炼身体,增强与癌症对抗的信心。没想到,王惠芬的病情真的被控制住了,至今已经与癌魔抗争了40多年。
我推他在轮椅上的日子
1982年,王莘不幸患上了脑血栓,虽经及时治疗,仍然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病魔没有打垮王莘,他在王惠芬的搀扶下坚持每天散步锻炼身体。没想到,1989年,他的病情加重,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了,而王惠芬就成了他的双腿。没有社会性的事务时,王惠芬就会推着王莘到家附近的公园里散步,周围的黄家花园、桂林路公园、睦南道公园都留下了两位老人在夕阳下散步的身影,回家的路上,如果碰上有摊子卖王莘喜欢吃的东西,他们或是坐下来品尝,或是买回家慢慢品味,至今王惠芬都觉得,那是他们几十年婚姻生活中最温馨的一段时光。王惠芬还特意给王莘在房间里设计了一个坡道,只要沿着这个坡道往上,就能轻松地把王莘推到二楼的阳台上,王莘可以在那里扶着特制的架子进行康复训练,欣赏自己喜欢的花。
爱心
为基金奔忙的日子
让几百名山里娃圆了大学梦
1994年,王莘和老伴拿出多年的积蓄,再加上孩子们凑的钱,一共10万元,成立了王莘音乐创作基金会,奖励主旋律歌曲创作。晋察冀是王莘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2002年,当他得知曲阳、阜平等县有很多山里娃因交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大学梦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从此,王莘又赋予了基金会新的内涵:帮助太行山区的贫困孩子上大学。王惠芬用轮椅推着王莘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最终帮这些山里娃走进了大学校园。此后,帮助山里娃上大学成了王莘音乐创作基金会的重要工作。王莘拖着几乎瘫痪的身体,亲临曲阳等地监督每份爱心款的发放,将捐赠的图书和磁带送到学子手中。到目前为止,王莘和他的基金会已帮助几百名贫困山里娃圆了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