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科技攻关专家组阿坝行(四)
本报记者杨晓阿坝县柯河乡的准拉刚满30岁,高原生活的风霜已经挂上脸,看起来像内地40多岁的人,但从背后看,她又像个小孩:身高不超过1.40米,身材瘦小。
“她是典型的大骨节病三度病人,应该是在几岁时就患病,骨骼停止生长,”川大华西医院副院长李为民捏捏准拉的肘关节,“手臂也断了。”不懂汉话的准拉一个劲地冲我们笑,嘴一裂,露出一口黑黄的牙———她还患有严重的氟中毒症。
阿坝州单纯的大骨节病患者不多。3天考察,大骨节病科技攻关专家组初步接触到数百名患者,一些专家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很多大骨节病重病区,同时又是氟中毒、风湿、类风湿的重病区,甚至同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患有几种骨病。
这意味着,本次科技攻关在选定试验区域后,需要从临床医学的角度,重新统计患病人数、发病率、病情和分布情况,了解当地到底活跃着哪些骨病,各类骨病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时,要筛选出单纯的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研究。
本次科研攻关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将于2010年结题。不到4年时间,能否真正找到大骨节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有效治疗手段?
中科院地理所曾于上世纪80年代参与过大骨节病研究,该所研究员杨林生认为,比起20年前,现在的医疗技术、科研基础都有长足进步,本次攻关更有把握,但谁也难“打包票”。从研究目的上看,一是在科研本身取得突破,找到病根子,找到药方子;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指导当地的综合防治工作。
李为民介绍,本次攻关的三大主要创新点,将影响项目成果评价:环境致病因素与人体交互作用;亚临床期干扰治疗,力图在患病早期发现病症;分期、分度设计综合治疗方案。考察结束之际,项目组已基本达成共识,计划将壤塘、阿坝两县作为重点研究区域。同时,省科技厅、阿坝州、壤塘和阿坝两县分别组建攻关领导小组,为专家们提供支持服务。5月,国内6家医学研究机构、省内20家医学机构,将派出80多名地方病、临床医学、地理地质、基础医学等领域的核心专家,启动长期驻点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