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11次党代会报告特别解读-资源篇 走向海洋市第11次党代会报告特别解读让新增长点活起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特别解读释放最大推动力
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环境要素支撑。
日前闭幕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坚持软硬环境配套并举,打造赶超发展新环境”。
在本篇党代会特别解读中,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就继续抓好硬环境、全力打造软环境和建立健全人才对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各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基础设施
释放支撑潜能
任何一个经济增长期都需要充足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这是一条铁律。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增强竞争优势。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上的烟台,亦不例外。
如果说党代会报告为烟台描绘了一幅文明富庶的新图景,那么重大基础设施便是这美好图景的支撑构架。在报告中被作为首要项目全力推进的“德龙烟铁路”的建设,无疑格外地引人注目。“龙烟铁路横贯东西,不仅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内5区4市的经济联系,而且能迅速延伸和扩大经济半径。莱州、龙口、蓬莱等全国百强县的受益将更为明显。”市交通局局长权良宝告诉记者,该铁路的建设,还将为沿线各港口提供便利的疏港铁路接轨条件,促进港口资源共享与整合,提升我市临港产业的规模和层次。
“龙烟铁路的建设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条铁路带给我们的普遍想象,它将直接带动烟台北部沿海产业带的崛起,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权良宝表示。据介绍,龙烟铁路龙蓬段将在年内完成“两隧一桥”工程和大部分路基、土石方、桥涵工程,德龙烟铁路的前期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不仅仅是德龙烟铁路。烟大铁路轮渡运营、烟台西港区建设、海阳核电、胶东引黄调水、机场和火车站改扩建……党代会后,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已在全市各个领域打响。“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畅,必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础设施是硬件,是发展的支撑与后劲,更是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坚强基石。”
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后劲,市委、市政府从今年起在全市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强调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发挥市场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资金筹措、实施运营等方面的作用。
据了解,列入2007年“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市级重点项目共94个。这“94个市级重点项目中,包括15个能源交通和大型服务业项目、31个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和芝罘区、莱山区的服务业项目,还有48个县市区属项目。”该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各方还将强化项目开发,做好项目储备,做到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梯次推进。特别要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集群龙头的发展,引进一批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和跨国公司产业布局项目,提升我市的产业层次和后续发展能力。”
软环境
提升城市竞争力
“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谈到赶超发展软环境建设,市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说,“要想真正打造环境洼地效应,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团结一致谋发展,政务环境是核心和基础。要建设一流的发展环境,必须在政务环境上率先突破。”
优化政务环境,体现在政府每一个部门的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公务员的行动上。只有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才能使整个政务环境得到真正优化,为全面完成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环境支撑。“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努力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收到较好成效。”
在具体的工作中,市监察局要求各级纪委、监察局以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为抓手,围绕我市提出的加快发展服务业、城市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财源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八项重要工作,以及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八落实”、打造良好政风等软环境建设选题立项,督促政府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行政行为,组织会同机关工委等部门对40个市直部门作风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5个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切实提升政府效能,彰显政府公信力。
在软环境建设上,仅仅优化政务环境是不够的,还要提升综合发展环境,着力打造烟台开放新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大转移步伐加快,烟台又恰逢全省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的大好机遇,作为山东半岛的骨干城市,按照党代会报告的要求,我们将在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着重在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上下功夫,提升综合发展环境。”市外经贸局局长程显萃在接受采访时说。
———营造一流的法制环境。程显萃表示,今后市外经贸局将坚决清理和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地方性规章和政策,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涉外治安环境的整顿治理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规范,提高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大力促进司法公正,营造公开、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营造一流的商务环境。今后,市外经贸局将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国际化程度以及交通便捷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集中用力,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制度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打造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诚实可靠的信用环境、健全完善的中介服务,千方百计降低商务成本,形成“洼地效应”。
———营造一流的人文环境。“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能够使人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是一个地区吸纳生产要素的重要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程显萃说,具体工作中将进一步弘扬独具烟台特色的开埠文化、海洋文化、和平文化和爱心文化。同时,不断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各项条件,着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并在已有国际学校、涉外医院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际产业转移配套社区,为外商提供仿真生活环境。
人才高地
提供资源保障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今年,我市计划引进博士60人、硕士300人、本科人才5000人,调节各类人才3万人,培养制造业管理人才1000名,探索建立‘人才特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贾振宇告诉记者。
为了构建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凸显政策对重点产业集聚和使用人才的导向作用,市人事局出台了《人才工作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烟台市2007年重点发展产业人才引进目录》,通过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开展“寻才求贤万里行”活动和召开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大会等措施,加快了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大人才高地,启动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同时,筛选确定了20家重点企业,开通人才服务“直通车”,全程全方位服务。
除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我市更加注重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配套政策。贾振宇告诉记者:“今后将做好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选拔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招标认定一批优质培育基地,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提供平台保障。”通过以上措施,全面落实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技能扶贫计划”和“金蓝领培训工程”,落实配套资金,健全培训补贴和实现再就业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效能。年内,全市技工学校招生1万人以上,新增等级技术工人5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一线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4%以上,切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更上一层楼。
报告摘要
要继续从战略高度抓好硬环境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确定的投资方向,强力推进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从今年起,全市要几年一贯地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使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后劲充足。
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全面加强机关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公务员的选用和“退出”机制。
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构建制造业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群体、打造农村人才集群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引才、育才、聚才工程,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记者发言
本报策划的“党代会特别解读”在对烟台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资源、富民等要素深度剖析之后,环境要素进入了我们此次探讨的视野。
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目标,是一个膨胀产业实力、提升产业层次的过程,是一种推动城市功能升级、扩张城市影响力的寻求,更是一场赋予居民城市幸福感与荣誉感、酝酿城市综合竞争力“出位”的“赶超之旅”。
而环境要素,便是这“赶超之旅”的内在支撑。环境“洼地”的形成,将成就令人瞩目的烟台速度。
硬环境,是城市发展之形。德龙烟铁路的建设、烟台铁路轮渡的运营、海阳核电的稳步推进……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或落地,带来的是烟台城市功能的极大完善与升级。而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赋予这个城市得以实现完美跨越的坚强基石,助推城市发展潜能的进一步释放。值得留意的是,城市硬环境的营造要符合城市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依托原有实力,开拓发展新优势。重点项目的论证、建设与储备,需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争取全市产业层次的提升与后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软环境
,是城市发展之魂。这场“赶超之旅”的效率与质量,与城市软环境大有干系。“环境胜则全局胜,环境输则步步输”。在当前各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形势下,一个细节就可能为一个城市赢得尊重与发展先机。细节,源自行政效能的高效、工作流程的优化、投资环境的改善,源自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勤勉与奉献,源自整个城市创新、拼搏、包容、协作的精神特质。软环境的优化与和谐,是“洼地效应”吸引力的重要一极,将吸引大量生产要素的涌进汇集,实现城市发展内、外合力的优质聚合。
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自主创新依靠人才,招商引资依靠人才,参与竞争还是要依仗人才的实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培养的质量与引进的层次,是直接决定这场“赶超之旅”的速度与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构筑制造业人才高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群体、打造农村人才集群”为重点,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环境要素有“硬”与“软”之分,环境的打造却无“软”、“硬”可言。必须打一场实实在在的“硬仗”,使环境要素内化为助推城市经济发展的本土特质,凝变成烟台创造财富、扩张影响力的内在吸引力。“形”、“魂”交合,环境“洼地”的形成便水到渠成。
有理由相信,这场“赶超之旅”的终点,将是一幅何等壮阔的民富市强的灿烂图景。各位读者,党代会报告解读到今天就结束了。新的工作日如期而至,又要为手头的工作忙碌奔波吧?新的计划、新的目标正等待我们去践行、实现。请相信待激情与实干的交响曲“尘埃落定”,文明富庶新烟台的壮丽图景将成为人们为此所付出努力的最好注脚。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