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欣”事迹的感召下,河北区机关干部与社区志愿者联合成立了“艾欣”小分队
一个受人资助长达十年之久的家庭,出于感恩,寻寻觅觅十年,却一直未见恩人踪影;寄希望于媒体,报道连发多篇,汇款不间断,不见“艾欣”人,受助人张金福期待依旧,感激依然——
“艾欣”没找着 更多爱心来
自3月19日本报刊出第一篇关于“艾欣”的报道以来,已经过去了20余天,受助人张金福一度满怀希望能见到“艾欣”的真实身影,有关方面也根据线索和推测试图进行核实,但种种努力均告失败,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找到“艾欣”。
尽管有些遗憾,张金福却满怀欣慰,一脸幸福。他说,“艾欣”没找到,更叫他感动。通过报道,他又发现了更多像“艾欣”一样的好人。这段日子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关怀帮助,不仅又收到了以“艾欣”为名义的汇款,还有陌生人找上门来送钱给他,同样不留姓名。他明白,这些天“艾欣”肯定看到了报纸,只是打定主意不露面。做好事,不留名。
“艾欣”感召力凝聚众人心
被打动的不仅是张金福。随着“艾欣”的故事在大街小巷里传扬,“艾欣”的巨大感召力唤起了更多人的善念与爱心。连日来,河北区的干部群众被“艾欣”荡起的涟漪浸润着,感染着,大家都想像“艾欣”一样做点什么。
区容委的机关干部受到“艾欣”精神的感召,把大家自发捐出的1100元,分别送到河北区启智学校的两名特困学生孔德鹏、李振宇家中。他们还给启智学校的部分残疾孩子家长发放了爱心联系卡,定下爱心承诺:当孩子最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做孩子们的坚强后盾,帮他们渡过难关。
区委办公室的党员干部也来到对口联系的街道社区,开展关注民生的调研活动,并登门为困难居民送上他们的捐款。河北区建昌道街乐桥里居民邢锦川因癌症晚期日前不幸去世。其爱人患有精神病,母亲患肺癌,13岁的孩子无人照顾。乐桥里社区干部不仅帮助他家操办丧事,轮流将孩子接回自己家住,还向社区居民发起募捐倡议,很快捐款就达到3000多元。社区工会组织也积极为这个孩子今后的出路奔忙。
“艾欣”作标识精神永传续
像“艾欣”那样,以“艾欣”的名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寻找“艾欣”,学习“艾欣”,争做“艾欣”,伴随着干部群众踊跃而发自内心的行动,“艾欣”已经成为奉献爱心参与公益事业的精神符号。3月27日,区文明办发出倡议,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向“艾欣”学习,并征集“艾欣”标识,作为今后开展献爱心活动的标志。现在标识已经初步确定,并将在社区以适当形式张挂。
河北区机关干部成立了“艾欣”小分队,并正式举行了授旗仪式。
为了让“艾欣”精神在河北区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区委区政府机关党工委通过组织倡导和自发结对子,成立了“艾欣”小组,筛选确定部分特困家庭予以对口帮扶,并把这次大家自发捐出的4万多元善款取名为“艾欣传递款”,用于对特困家庭的救助。到目前,全区已成立“艾欣”小组81个,涉及党员干部602人,每8个人左右包保一户,共与新确定的81户特困家庭结成了对子,建立起长效帮困机制,“艾欣”小组的活动已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
近日,河北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张金福家中,征集有关“艾欣”的事迹材料,包括十年来40多张“艾欣”捐款单的复印件、“艾欣”写来的信和寄来的明信片以及新闻媒体的剪报。该馆还准备从邮局征集“艾欣”捐款的资料。档案馆表示,待资料征集完备,将设立“艾欣”专项档案,并且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欣”的事迹和精神。“艾欣”,一个没有结局的动人故事。今天,本报关于“艾欣”的报道虽暂告结束,但我们相信“艾欣”的精神已得传承,“艾欣”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