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
中药材漫话(十二)
生地黄
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所以商品名:怀生地,又名怀地黄。
生地黄
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是常用中药,临床上一般分为熟地黄、干地黄、生地黄、鲜生地,功用各有不同:熟地黄善于补血,干地黄偏重滋阴,生地黄生津清热。鲜生地味甘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生地黄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用生地黄煮粥对于高热性疾病中后期出现的热病津伤、阴虚内热、心烦、口渴、热甚出血,均可选用。生地黄粥属清热性药粥,不宜长期食用。另外服用生地粥时,忌与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同食。
比如地黄枣仁粥:用生地黄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50克。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此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凡因虚劳体弱而致骨蒸烦热,羸瘦乏力,失眠多梦等症,即可辅食此粥。生地甘寒,滋阴清热,枣仁甘酸养血安神,惟因其偏于滋补,故气虚大便溏者不宜食。此方可作为夜宵食用。
又如地黄酒:用干地黄60克,白酒500克。先将地黄洗净,泡入白酒内封固,浸至7天以上。该酒舒筋络、养血脉,适用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此酒每次饮1小盅,以晚临睡前饮之为佳。
地黄所以有这么多功效,据研究,是由于其中含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样有益成分,有抗菌、强心、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功用。
整理俞哲
白话经典药方
导赤散
“导赤散”来源于宋代著名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生地黄、木通、生甘草组成,功效为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渴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出现小便赤涩刺痛。按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心与小肠为一对脏腑对应的器官,都属火,它的主色是赤色,而这个方子是导心火下行从小便而解的,所以说叫导赤散。它的主症是心胸烦热,口渴饮冷,小便颜色深而热,或者排出不顺畅,甚至口舌生疮,这是因为心或小肠有火。所谓小肠有火,是因为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代谢废物,也就是所谓的“浊”进入大肠,清者则入小肠,水液则进入膀胱,古代人不了解膀胱和输尿管,认为膀胱无上口,有下口,都是从肾而来,所以小肠分清泌浊和肾相关。清、浊二字,是指两种东西:人体摄入的食物,精华者为清,为人体提供充沛的气机和生理能量,浊下者为大小便,小便是浊中之清者,从小肠而出,大便是浊中之浊者,从大肠而出,这是过去的解释,应该说,对小肠功能的理解,古今还有相通之处。整个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小肠的功能非常重要,可以说古人对脏腑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导赤散”所治是由于心经之热下移于小肠,心经之热可由多种原因产生,成人主要是由于情志,即五种情绪导致的火,包括劳心肾,心阴伤,心火盛。心火下移于小肠,在上表现为心烦,甚至于口舌生疮,口渴面赤,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要观察小便,心中烦热,对于儿童可能会见到烦躁,体温并不高,但尿液的颜色却很深,这时就要用“导赤散”使热从小便排出。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木通通淋利尿,生甘草清心泻火解毒,效果显著,但须注意,服药后病症一旦消除,则应立即停药,免得用药过量而伤及心阳导致其他病症。整理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