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夔门
本报记者 沈 寅摄
①移民基本完成——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严重“短腿”,第三产业实力弱,三峡库区产业空虚
“舍小家,顾大家”,这是重庆百万三峡移民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整个三峡库区共搬迁企业1397户,其中关闭破产企业1100多家,占搬迁企业的近80%,有13万人下岗,生活艰难。
在云阳,因三峡水库淹没的工矿企业有181家,占全县工矿企业的96.7%。
日前,记者在这个偌大的崭新县城看到,虽然街道修得宽阔平整,但许多新建店铺都关着生锈的大门。“不仅失去了经济支撑,还增加了上万名失业人员,开什么店都没生意。”云阳县移民局一官员感慨道,“这些都是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一个表现!”
云阳,只是重庆所有库区共性问题中的一只“麻雀”。
奉节县与云阳县境况也非常相似,奉节县县委书记刘渝平表示,大多企业搬迁后,竞争力都急剧下降,最后也全部关闭破产,奉节县的制造业基本上“全军覆没”。
总体来看,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库区产业水平本来就不高,加上国家环保、土地等产业发展政策性限制和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等原因,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没有太大起色。
——库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基本处于粗放型经济形态阶段,大部分区县缺乏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制约了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工业严重“短腿”,基础薄弱,对当地税收、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带动不强。
——第三产业整体实力较弱,商贸流通不活。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弱,加上大批下岗人员、农村移民和占地移民纷纷涌入,导致竞争加剧。库区与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大进大出的商流和物流,商贸活动内部自我循环,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在最近召开的重庆市经济热点问题论坛上,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指出,直辖十年来,百万移民工程基本完成,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已基本消除,而今的重点就是要加快库区相关产业的培育步伐。
②探索产业出路——
三峡生态环境高度脆弱,不能发展大规模重化工业,借“绿色产业”旅游突围是可能的出路
求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重庆的出路何在?
按照发展方向,要让移民从“搬得出”向“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则必须思考,如何迈过产业空虚这道坎。
“推动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也就是要突出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要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去年重庆市市委书记汪洋在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提出了发展思路。
各县区沿着思路,依据当地特色,纷纷细化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如巫山县就提出了发展包括劳务、烤烟、煤炭、旅游在内的四大方向,奉节县也提出了发展包括能源、劳务、旅游、果品、商贸在内的几大产业。
不过,纵观大多数县区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库区经济,似乎已成共识。众所周知,三峡库区属于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和脆弱地区,不可能发展大规模的重化工业,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生态。如何权衡?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自然是最佳选择。的确,又有多少地区,能拥有世界知名的长江三峡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呢?同时,旅游业带动系数大,一个行业可以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商业、娱乐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丰都县旅游局局长蒋宗经表示,2005年丰都旅游业直接从业岗位已达3000个,间接从业岗位达12000个。预测到2010年,丰都县旅游直接从业岗位将达10000个,间接从业岗位将达40000个。因此,旅游可以说是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的一个快而直接的行业。
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去年年底考察三峡旅游时就明确指出,旅游业应定位为三峡库区重要的支柱产业。而在重庆“十一五”规划中也特别指出,重庆将在库区全力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其一就是建立健全整个库区的旅游开发。
显然,已经直辖十年的重庆,站在“十一五”的门槛上,把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希望寄托在了做大做强三峡旅游上。
③整合景区资源——
应对三峡景区投入少、开发乱、各自为政的最好方法是:找出一个“排头兵”全面整合重点景区
长江三峡作为我国最早向海内外市场推出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沿线的巫山小三峡、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万州青龙瀑布、丰都名山鬼城、涪陵白鹤梁等7大景区旅游资源可谓各具优势。但记者日前在云阳张飞庙采访时却看到,除了周围在大兴土木外,这里鲜有游客。“由于规模和档次上不去,总给游客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不仅留不住人,更少有回头客!”在张飞庙所处的盘石镇,该镇党委书记王辉对此不无感慨。
据记者调查,在重庆,无论是丰都名山,还是奉节白帝城……几乎每个旅游景区的业主都是各自为政的。由于投资主体的实力不强,使得重庆的旅游项目要么起点不高,要么定位不准,从而呈现出一种“小、散、弱、差、浅”的发展态势。开发业主太多,造成项目散乱,已经成了重庆旅游的通病。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去年3月下旬,应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邀请,国家旅游局专家组在渝考察了18个区县的旅游现状后指出,“重庆应该有个负责旅游开发的‘排头兵’。”
在此背景下,重庆交旅集团破壳诞生。
今年3月下旬,重庆市政府传出消息,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重庆交旅集团)将投入60多亿元,以收购为主的方式全面整合长江三峡7个重点景区和4个次重点景区,力争把三峡库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生态旅游区。
“完成对‘长江三峡’景区的整合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庆交旅集团董事长李健说。整合三峡景区是做大库区旅游业的关键一步,这将有效改变三峡景区投入少、各自为政、竞争力弱的局面。
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在重庆交旅集团挂牌的仪式上说,政府寄望由重庆市交旅集团以资产为纽带,全面整合重庆辖区内的三峡旅游景区,以改变目前重庆三峡旅游板块“小、散、弱、差、浅”的现状。
④交通旅游并举——
只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才有旅游事业的兴旺,重庆试图一举两得探寻库区大旅游产业之梦
据了解,在选择哪家公司作为旅游投资主体方面,重庆也颇费心思。究竟是成立新公司还是重组合并?重庆最终选择了后者。
去年9月29日,重庆交旅集团的前身——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由重庆市政府“操刀”,更名“变脸”成了重庆交旅集团。一个单纯搞交通的政府类投融资企业,被赋予“交通、旅游”的双重职能,用意何在?
求解三峡库区的大旅游产业之梦,重庆试图一举两得,即交通和旅游并举。“只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才有旅游事业的兴旺。”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说。
据记者调查,目前库区各区县之间除水路交通外,公路交通还并不便捷,从万州到丰都要近4个小时,从丰都到重庆要3个多小时,且多为盘山公路,这对当下比较流行的自驾旅游和自助旅游来说阻碍不小。作为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者,重庆交旅集团总资产已有近190亿元,具备了相当的投融资能力。听说要搞旅游大开发,各银行很快就纷至沓来,仅国家开发银行就承诺了60亿元的授信贷款。“只要旅游搞到哪儿,路就得修到哪儿。”李健对此信心十足。
但在具体过程中,究竟该怎么抓?“抓住了旅游大项目,就等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牛鼻子’。”谭栖伟说,重庆提出了“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管理和高要求营销”的“四高”战略。“求‘大师之作’,戒‘匠人之手’,意在防止出现类似以前的低水平建设和资源浪费。”
“‘十一五’期间,仅重庆交旅集团就将以每年不低于5个亿的投资为三大旅游精品‘舒筋活血’。”据重庆市旅游局局长王爱祖透露,重庆市通过国际招标,顺利启动了“重庆三峡旅游区发展策略总体策划”,以引导三峡旅游未来发展。
“但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捷报频传,王爱祖仍然清醒。
求解一个山水城市的大旅游产业之梦,重庆任重而道远。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曾记否,那回眸凝望的眼神,那抱着小猪仔、坛罐的身影……
当滔滔江水送走了三峡移民,当一切在历史中缓缓定格,需要我们审视的是,当地移民的生存状况和产业状况。水位升高之后,重庆库区大量耕地和工矿企业被淹没,综合损失占全库区的84.2%。产业空虚亟待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