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出事儿谁来负责 沈阳查处“上门输液”引争议
沈阳查处“上门输液”引争议
百姓观点:上门输液为病残人提供方便,应该存在
监管部门:上门输液多数是个人行为,属非法行医
记者观察
“上门输液、一次5元”的小招贴,在沈城大小社区、楼道走廊、电线杆上随处可见,它正以其特有的方便优势,受到百姓青睐。
近日,沈阳市卫生监督部门开展了一项整治“上门输液”非法行医的专项活动。有些市民却不理解,认为上门输液为行动不便的病残人士提供方便,不该取缔。“上门输液”到底该何去何从?4月9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场】
一针5元 扎完就走!
67岁的李老汉患“老慢支”多年,去年冬天又摔成骨折,行动更加不便。前阵子,老人家气管炎犯了,女儿从医院买回点滴,和医院商量上门注射,但人家就是不同意。李老汉的女儿就找来了小招贴上的“上门输液”。
李老汉的女儿介绍,“上门输液”随叫随到,他们多数不提供药品,只负责扎针,扎完就走。
记者调查发现,上门输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医生有护士,也有一些退休在家的人员。
现在,上门输液不仅利用小招贴揽活儿,个别人还挂网推荐。昨日下午,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一串提供上门输液服务的信息。拨通电话,对方说,“劳务费”一针5元,药品自备,至于出现过敏反应怎么办、彼此间责任如何划分,对方一口回绝:“哪有那么多事儿,我只管扎针,出事儿可不负责!”
【追问】
扎出事儿 谁来负责?
“因为家庭病房供不应求,才衍生出上门输液新业务。”4月9日下午,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社区医疗科刘主任一语道破缘由。沈城的各大医院在几年前开展了家庭病房业务,服务病种多是老年病、慢性病。尽管如此,受到服务半径限制,沈城仍有大量患者不能享受到“家庭病房”服务。
家庭病房服务和上门输液表面上似乎没啥区别,实质大不相同。前者比后者来得严谨,必须医生、护士两人同时出诊,配备急救药品和氧气袋、吸痰器等小设备,注射后必须观察半小时才能离开,而且,家庭病房服务之前,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刘主任说:“别看同样是上门扎针,但出了事儿,找家庭病房服务能找到主儿,上门输液的可不见得认账!”
【出路】
上门输液 规范中……
记者调查发现,在社区里贴“上门输液”小招贴的,多是医护人员超出规定执业范围,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允许,私自去居民家里输液搞“第二职业”挣“外块”的。
沈阳市卫生监督部门在近日开展的整治社区内张贴小招贴上门输液非法行医的专项活动中,两天查处“上门输液”小招贴201处,查实非法行医20户次。
一面是有市场需求,一面是弊端不少,“上门输液”到底何去何从?有业内人士认为,最好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开辟这类业务。这样,一方面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了规范的“上门输液”服务,一方面又加强了行业监管,保证了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