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4月3日,巴西司法部门在警察的配合下查抄了圣保罗25街上营业的约50家华人店家,并与闻讯赶来的华商发生了小规模的肢体冲突,有6名华商被警方逮捕。目前25街购物中心虽然已经恢复营业,但是生意萧条,众多华商心有余悸。
25街全称为3月25日大街,位于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市中心,号称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市场。众多华人在25街上经商,其中25街购物中心是规模最大的华人商业中心,共有4层,约有500家店铺。去年巴西有调查显示,25街已成为巴西高薪阶层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前往25街的消费者中有58%属于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属于这个阶层的消费者被25街价格低廉的电器和电子游戏产品所吸引,某些在25街出售的商品甚至较大型购物中心的同样商品价格低60%。与此同时,顾客对25街的满意度达91%,而对各大购物商城的满意仅达到82%。
卖假名牌惹祸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商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3日凌晨6点,大约150名执法人员和警察包围购物中心,并开始进行查抄行动。大约8点左右,在此开店的华商来到购物中心门前,却被警察的警戒线阻挡不准进入,聚集在现场的华人多达千人。
巴西司法部门之所以采取这次行动,是因为一家品牌公司的举报。而之所以进行关门查抄,据说是因为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两家品牌产品公司曾与法官一起来25街购物中心查抄华人商店,结果遭到情绪激动的华商语言攻击,传说还有人被打骂,因此这次查抄以避免伤害为由进行封闭查抄。当天用来运查抄品的大卡车也是闷罐式的卡车,使店家既看不到查抄者也看不到查抄的货品。
当华商得知巴西司法部门是来查抄
DIESEL、PUMA等品牌的仿冒产品时,表示可以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只要他们报出涉嫌销售假货的商店的店号,店主愿意配合打开店门让其查抄。但该条件没有被执法人员采纳,于是担心店中财物受损的店主在与执法人员的对峙中发生了小规模的肢体冲突,有6名华人被警方逮捕。
查抄过程混乱
当天的查抄行动先从商厦的二、三楼开始,但是法院查抄令上的48家贩售两种品牌产品的店家并非被一一查抄,有些贩售假货的店家并没被查抄,而有些不在查抄名单上的卖手表、香水的店家却被撬开了门,抄走了货品,并带走了现金、支票和账簿等物品,现场收缴的各种物品被执法人员装了3大卡车。警方事后宣布,在这次行动中收缴的货物达30吨之多。
这位接受采访的华商表示,巴西执法人员在行动中还雇用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搬运工,由于查抄过程十分混乱,于是出现了乱抄乱拿的情况,查抄之后现场一片狼藉。一位华商事后发现,他的商店在这次查抄行动中丢失了8000多雷亚尔现金(2雷亚尔约合1美元),并已前往警局报案。
据悉,发生查抄事件后,圣保罗总领馆于晓领事、尹坤旭领事,以及华人律师汤巍都前往现场协助侨胞解决问题。最后在两位领事及华人律师的交涉下,巴西执法人员才同意让华商派出代表进入购物中心进行监督,使得查抄过程中减少了黑箱作业。但为时已晚,大部分店家已被撬锁查抄完毕。
4月5日上午,25街购物中心的店主们自发进行联络,把在3日查抄行动中丢失现金、支票和账簿的受害人联系在一起,共同前往警察局报案。为了避免今后司法部门执法中发生违规现象,以及不良税务人员和警察趁机浑水摸鱼,维护店家合法权益,25街购物中心的华人店家正在发起成立协会。该协会将聘请律师,设律师办公室让律师常驻购物中心,随时解决店家的各种法律问题。这个方案得到了购物中心里大部分店主的支持。
事发并非偶然
巴西司法部门近年来经常对25街地区实行针对假冒名牌产品的大查抄行动。
2006年4月6日,圣保罗州刑警有组织犯罪调查组对25街购物中心与西尔维奥·彭特亚多路上的一家仓库进行了查抄,共没收包括各类盗版CD和DVD光盘、服装、女式提包、钱包、手表、香水、玩具、香烟与运动鞋在内的约14万件假冒伪劣商品,价值约230万雷亚尔,其中一些华商的货品也遭到了查抄。2006年12月22日凌晨2点左右,巴西稽查部门数十人在法院的授权下,首次在半夜撬开25街购物中心,对其中20多家华人店家进行突击查抄,行动中搬走了部分所谓非法商品,其中还包括账簿和钱柜。
4月3日发生大规模查抄事件之后,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表示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适时与巴西司法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交涉。总领馆提醒华商,当遇到查抄行动时,不要与警方发生正面冲突,硬闯警戒线必定会被警方以妨碍执法而拘捕,应该通过律师或商会与查抄方交涉。
此外,总领馆再次呼吁广大华商要切实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特别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和避免偷税漏税,以避免更大经济损失,树立华人华商良好的形象。中国驻圣保罗领馆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部分在巴西的华商仍有追求暴富的心态,不肯稳扎稳打地合法经营。由于仿冒名牌产品利润比普通产品高几倍,又很受那些爱虚荣又买不起真名牌的巴西消费者欢迎,因此尽管巴西司法部门对华商集中的25街一带经常展开针对假冒名牌产品的大查抄行动,但是少数华商贩售假冒产品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连带大多数合法经营的华商遭受池鱼之灾。(记者 陈威华 赵焱 杨立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