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报道①
民营,激活一池春水
德州, 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正异军突起,“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等招牌熠熠生辉。
温州,442个专业市场星罗棋布、160万人埠内外经商,“中国鞋都”、“中国眼镜城”等19个产业集群生机勃勃。
4月上旬,春暖花开时节,本报记者先后来到这两座城市进行采访。从北到南,从林立的厂房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且走且看且听,两地民营经济活力之足,令人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郑野军郑勇军
德州、温州两市相距千里,禀赋各异,但发展道路却殊途同归:都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富民兴市第一增长点的战略地位。
两市的民营经济也由此出现了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驾齐驱、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个以温州模式享誉神州,一个以后发优势备受瞩目。
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有哪些?
冲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
走进温州、德州,我们听到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服务民营企业就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地区经济”、“把民营经济搞上去,就找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结合点”,强烈地感受到两地人民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观念空前更新、思想空前活跃的火热氛围。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在一次次激烈的观念碰撞、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取得的。
温州、德州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都曾面临着破除思想障碍的挑战。
在温州,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2年,温州“螺丝大王”、“电器大王”等发展民营经济的“八大王”,除一人远走他乡,其他人都因“投机倒把”等“罪名”而入狱。“虽然两年后我们都被平反。但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有多保守,发展民营经济难度有多大。”南国四月,已是春暖花开,可是,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八大王”之一的“电器大王”胡金林的心仿佛还笼罩在严冬之中。
这样的严冬气息,同样困扰过德州。对此,德州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党组成员张开军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的朋友开了一家小加工厂,由于不堪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两个月后,只得忍痛关门。
僵化守旧的思想如泰山在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打开思想闸门、解放思想,发展民营经济便无从谈起。温州、德州两地都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大讨论,从上到下解放思想。
尤其是德州,从1998年开始,便在全市范围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大会上,市领导坦露心声:“近乎‘零资源’的德州,不发展民营就没有出路!”短短一句话,振聋发聩。此后,每年德州都会通过广播电视直播的形式召开一次一两万人的解放思想大会,同时,还组织群众、干部到南方发达地区接受现场教育,仅德州平原县,便连续几年包专列,组织千名农民下温州等地进行“洗脑”。各地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局面,令安于现状的人们危机感大增。
为了给当地的思想解放烧上一把熊熊之火,德州市委专门在皇明召开常委会,研究解决制约皇明发展的问题。这在德州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对当地的解放思想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此后,德州又多次在民营企业召开现场会。“这意味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了德州压倒一切的任务。”一位曾亲历这场规模空前的解放思想活动的干部这样说。
不破不立。通过解放思想,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旧框框土崩瓦解。
两地逐渐扫清了发展民营经济最大路障。在德州,作为思想解放的一个体现,提出“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德州经济”,并在2003年因势利导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招商引资一起确定为推进加快发展的两大“天字号”工程,写进有关文件。观念的空前更新、思想的空前活跃,为两地民营经济按上了动力十足的精神马达。
变“候鸟经济”为“榕树经济”
“民营经济既是草根经济,也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飞。”走德州、访温州,这样的说法,一再被两市人提起。这样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两地对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环境的一致认同。
如何优化环境?温州、德州两地的做法各有千秋。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工业受到歧视的大背景下,温州相继出台《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关于股份合作规范化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承认挂户经营的合法性,并给股份合作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从政策层面为民营经济松绑。而在德州,则通过“天字号”工程,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
困扰民营经济的身份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现实中,因缺少法制化、执行政策随意性大、办事透明度低、相互擎肘,而造成的机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难现象,仍会扼杀人们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对此,皇明董事长黄鸣直言不讳:“政务环境的优劣,决定民营经济能否从‘候鸟经济’变为‘榕树经济’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温州、德州不约而同选择了高压手段,优化政务环境。在多次采取措施改进机关作风后,2003年,温州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旨在整改机关干部“老爷作风”、解决机关效能不高的效能革命。这在全国实属开先河之举。效能革命大幕拉开后,温州市委向全市机关部门发出“四项禁令”: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沓、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不到半年的时间,有374名党员干部因违反禁令而被处分,其中,有38名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
德州的做法,与温州的效能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州先是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题,把行政审批事项从1047项被压缩到198项,45个部门实现零审批,同时,分7批取消和降低2170项收费项目,紧接着,又在部门服务承诺上大做文章,将59个经济综合和执法执纪部门承诺汇集成册,执法执纪部门负责人还定期上电台直接解答群众问题。
如果还有一些部门顶风而上怎么办?
严惩不贷。仅最近两年,德州便处理环境投诉962起,党政纪处分201人,降职、免职、辞退等156人,依法处理97人,通报批评、曝光处理典型案件99起。
如此铁腕,发展环境焉能不好?
打造民营经济腾飞的服务“马达”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想使企业顺利地生成、存活、发展乃至壮大,使产业提升发展层次,必须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机构功能,为民营经济排难解忧,打造助推民营经济腾飞的服务“马达”。
这正是温州、德州两地激活民营经济的一个成功经验。
与全国很多地方不同,温州的协会、商会组织在民营经济人才培训、技术信息供给、法律维权等中介服务上的表现十分抢眼。
温州市总商会的工作人员说:“温州有市级协会、商会100多家,这些组织大多数都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而成立,是真正的民间组织,因此,也很受企业认可,在整顿秩序、规范市场,行业维权、鼓励创新,引领产业、打造品牌,突破壁垒、拓展市场,走出温州、促进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温州人津津乐道的是,近十年来,在当地商会的推动下,温州共取得驰名商标34个,中国名牌32个,省著名商标144个,省名牌174个,“国”字号产业基地34个。一位政府官员这样说:“说商会成就了温州之‘名’,毫不为过。”这是很多温州人的共同看法。
著名的温州打火机遭遇出口反倾销事件,就是商会出面协调解决的。2001年以来,温州打火机先后遭遇欧盟的CR法案和反倾销,出口受阻,当地商会积极应对,最终使欧盟终止反倾销调查,在CR法案上也做出一定的让步。每每谈起此事,温州大虎打火机公司董事长周大虎总是情不自禁地要竖起大拇指。
类似的例子,在温州不胜枚举。
而德州,则通过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成功突破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作为受益者,德州宁津县飞龙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当地以服务于民营经济为目标的中介服务体系有着切身感受。去年6月,飞龙新筹建的木业公司急需一笔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泰龙担保公司得知此事后,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打破了不给初建企业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常规,为企业担保了100万元的委贷借款业务,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木业公司由此迅速扩大生产,目前,年产值已达到3000多万元,利税近500万元。
在德州,像这样受益于中介服务体系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张开军说:“德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就十分重视通过担保体系的建设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目前,全市已拥有34家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累计为民营企业担保95.7亿元,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德州成功突破民营经济资金瓶颈,还在于他们找到了企业信用建设和担保的最佳结合点。山东省首家征信信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是在德州成立。公司专为民企提供信用评级,已收集4278家企业的信用信息。公司负责人翁鲁华说:“公司实行信用评级担保一体化服务,企业信用等级分AAA、AA、A、BBB等九级,对需要贷款的A级以上企业,我们联合担保机构向银行提供担保,银行原则上对贷款5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审查,凭担保承诺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这不但促进了民企信用建设,而且还为民企提供了另一条筹资渠道。截止2006年底,已有1000多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12亿元贷款。德州民营企业家首次登上联大讲坛推介产业模式5月5日举行的联合国第14届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应联合国特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向大会作了题为《商业化是全球能源替代惟一出路——中国太阳能“工业革命”启示录》的演讲。据悉,这是迄今我国民营企业家首次向世界推介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产业及产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