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将被安置“水晶宫”内。
本报讯4月9日,广州打捞局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抵达打捞现场对南宋木质沉船“南海一号”进行定位。“南海一号”整体打捞项目4月8日在阳江正式启动,整艘沉船有望于今年7月浮出水面。
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南海一号”将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案,即采用一个巨大的钢制“沉箱”,将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体打捞上来。
气囊平移沉箱“进宫”
“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后,将整体保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内。
目前“南海一号”出水后沉箱平移进入水晶宫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采用轨道方式;另一种则是采用先进的气囊技术。打捞局及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采用气囊技术将“南海一号”平移进水晶宫的方案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使用气囊作为轨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包裹在沉箱中的“南海一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古船珍宝暂留“闺中”
由于暂时不会对“水晶宫”内充水,沉箱装载“南海一号”出水后,暂时不会立即开箱。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沉箱内的淤泥变干破坏沉船,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保湿方案,确保沉船在沉箱内能够完好保存。等到水环境成熟后再逐步开箱,届时“南海一号”上的珍宝才能够陆续和世人见面。
记者探营水环境实验室
记者在中山大学海水实验的实验室里看到,模拟“水晶宫”的是一个立方体水箱,里面装有约80升海水,这些海水均是从“南海一号”沉船附近取回的,里面放着两块木头进行对比实验,一块是现代的松木,一块是从“南海一号”上取回的船体的样本。
目前对于水环境的主要处理方式就是充氮逐氧,减少水中的溶氧量。研究人员每隔3—5天就要对实验中的海水环境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或者臭氧消毒。通过实验暂时还没有发现特殊的微生物。这初步说明,沉船附近的水环境并不复杂,控制性比较强。
(据《广州日报》、新华社报道)
沉船所载文物超6万件(延伸阅读)
“南海一号”是一艘1987年发现的南宋木质船,位于珠江口以西、距阳江海陵岛30多海里海面下20米深处。从发现至今,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8次试掘或物探调查,估计船上所载文物超过6万件。“南海一号”沉船的成功打捞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据《光明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