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加大河涌整治力度,29条与市民生活关系紧密的河涌将成为29道亮丽风景线。 海国 摄
文/记者周祚、杨进 通讯员穗宣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大大小小的河涌是广州不可或缺的重要风景线。昨天上午,广州市水系办、市环保局、市市政园林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局联合对外通报广州今年的河涌整治工作。
据介绍,在近年来治水基础上,广州将全面实施五大计划:新建污水厂,重拳治河涌,挖湖引水,保护水源地,全市保洁。
到2010年,珠江水质基本变清,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中心城区河涌不黑不臭,29条与市民生活关系紧密的河涌将成为29道亮丽风景线。
广州市1999年开始展开大规模的治理污水行动,目前已经建成大坦沙、猎德、沥滘及西朗4大污水处理系统,预计到2007年年底,市区的9大污水处理系统将基本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87.5万立方米/天。
在全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广州市不断加快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原八区共有河涌231条,长913公里,需要截污的116条河涌,目前已完成新市涌等27条河涌的截污,正在全力推进花地河等30多条河涌截污。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已于2006年7月28日动工,引水泵站、引水渠和白云湖全面展开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目前广州市已制订《生态广州——面向2010年的“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水系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全力付诸实施。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将把方案提供给市民,听取市民意见,做到让市民满意。
一是治理污水行动。2007年~2010年,完成石井污水处理厂、沥滘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京溪污水处理厂、猎德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改造挖潜工程,至2010年,中心城区和广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提高到276.3万立方米/天。
二是综合整治河涌行动。重点抓好29条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与亚运会主要场馆有关的河涌整治工作。结合“城中村”与旧城危破房改造,协调推进拆除违章、整治堤岸、清淤补水、景观整饰和市政配套。
三是引水挖湖行动。补充河涌的生态景观用水,提高河涌自净能力,增强城市河涌的水环境容量,促进河涌水质的全面改善,达到“水满、水动、水活”,构筑水系主骨架,建设碧水环绕的城市水系网络。
四是保护饮用水源行动。切实保护水源地水质,为广州市民提供优质的饮用水源。
五是环卫保洁行动。全面加强城区、水面和城乡接合部保洁工作。
理念
多方面协调推进实施水系建设
按照“截污、建堤、清淤、补水、景观、文化、市政配套”协调推进的理念实施水系建设,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满足“生态、自然、亲水”的要求,做到保护水资源,确保水安全,建设水文明,恢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创建水景观,努力建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富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城市。
指标
中心城区河涌水质IV~Ⅴ类
前、后航道达到III-IV类水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水厂出水水质100%达标;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接近100%,污泥稳定化处置率>70%;人工湖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C类,透明度达到0.7m;中心城区河涌达到IV~Ⅴ类水质;城市水面率达到10%,市区主要河涌补水保证率达90%以上。
目标
水清 岸绿 自然 生态 水活
水系建设近期目标:全面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完成黄埔涌、花地河、大沙河、猎德涌、乌涌等主要河涌综合整治;在截污治污基础上,开展西航道引水工程、白云湖建设和中心城区北部主要河涌补水工作;开展已截污河涌的清淤工作;开展海珠区、荔湾区水系的河涌补水和群闸联控工程建设,梳理和贯通河涌水系,基本形成水系大骨架,构筑可调可控的水网络,消除黑臭现象,水环境有较大改善。水系建设远期目标:全面完成北部水库、人工湖建设,进一步增加水环境水源,在全面截污治污的基础上,配合生物修复和生态复育措施,恢复自然生态河流,实现“水清、岸绿、自然、生态、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