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方法的进步使广东两项目入选国家十大考古发现
本报讯记者张演钦报道:刚刚揭晓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有两个考古项目入选。入选项目之一的深圳咸头岭遗址发掘,创造了沙丘遗址发掘的“广东经验”,意义重大。
|
|
“考古方法和水平的进步,是此次广东两个考古项目入选国家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重要原因。”昨天,广东省文化厅主管文物考古的副厅长景李虎对本报记者说。
据悉,能否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关键看三方面的条件:首先,该考古发现是否有很多新内容、填补新空白;其次,考古发掘是否科学,能够保证考古发掘内涵的准确性;第三,遗址的保护状况是否完好。广东此次入选的两个考古项目,均满足了这些要求。尤其是深圳咸头岭遗址发掘,更是创造出沙丘遗址发掘的“广东经验”。
主持咸头岭遗址发掘的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李荣海对此倍感欣慰。前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认为,这个遗址在发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程序,比较好地解决了沙丘遗址固沙的难题,对今后沙丘遗址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这个程序的要点是什么?李荣海说,一是铺板,减少人踩车压对探方表面的压强。二是采用斗型探方的挖掘方法,这种方法比阶梯状的发掘方法好得多,阶梯状探方在沙丘地带容易造成塌方。三是采用喷胶的方法,使用一种无色透明的建筑装饰胶,喷到探方壁上而不会影响探方壁,能够有效阻止流沙流出来。
据悉,铺板和喷胶是咸头岭遗址挖掘中的首创,整套方法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