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近日评选出2006年“中国6大考古新发现”,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其中。这再一次证明,深圳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悠远的地域文明。
深圳龙岗大鹏咸头岭被我国考古界称为“咸头岭文化”,在那里发掘出了大量距今6000多年的夹砂陶、彩陶等新石器时代器物,陶器中出现的众多波浪形条纹有着鲜明的岭南文化内涵。
| |
我们对这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充满敬意。深圳以青春、创意、活力、动感的形象出现在人们心目中,但是,除了高科技、工业园、摩天楼群、宽敞整洁的街道等现代文明引世人瞩目,随着一次又一次考古发现以及历史遗迹陆续进入人们视野中,人们对深圳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缩影与见证;东晋时期,深圳一度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圳最早的移民史可上溯到秦始皇征讨百越时期,而一千多处古建筑、众多广府村落、民居和清代龙岗客家围屋,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移民文化便是深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对历史的态度就是对文化的态度,对于这种历史的慷慨赠予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看到,深圳在文物保护方面体现了其应有的历史眼界,从申请世界银行文物保护贷款到一系列政策扶持,从将2005年设为“文物保护年”到前不久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等,无不体现了这座年轻城市对于自身历史的珍视之情。考虑到文化遗产—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无论“静止”还是“动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脆弱性,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仍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因为,历史代表一座城市的纵深记忆,代表一个地域应有的文化印记,我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需要一路搜集与整理过去的印记与气息,在“向前”看的时候也需要“向后”张望。事实上,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有“寻根”的冲动,历史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挖掘历史、认识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引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的过程,就是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宿感逐渐增强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个更“完整”的深圳,需要在对历史的深情打量中更好地安放自己的身与心。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从未间断过的文明历史,应当为更多的当代人所了解、认识与接受。发掘是为了更好地珍藏记忆,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大有文章可“挖掘”。(见A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