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在城市相对好办,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兴建较大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此铺设的输送污水的管网系统也较为集中。以江苏常州这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为例,到2005年底已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管道492公里,污水处理系统初具规模,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达到46%左右,中心城区接近80%。
困难在于星罗棋布的小村落。常州农村人口近150万,至今多采取灰水在宅前宅后土壤中自然下渗,粪便储存在各式粪池中就地处理的简易方式,严重污染环境。就常州来说,更威胁国家重点水源保护水域太湖和长江的生态安全。因此,为分散村庄的生活污水找一条出路的任务十分迫切。
常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市排水管理处等部门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吸收了15年以来在欧洲的郊区和农村广泛开展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的经验,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在大量研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6年1月在距离常州市中心40公里的孟河镇通江花园居民小区,动工兴建了正式名称叫做“基于垂直潜流生态滤床技术的分散式污水及污泥处理系统”的装置。2006年10月,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名称虽然复杂,但当笔者来到这里实地考察时,所见却无非是一个地堡式的水泥建筑物和4块略低于地面的铺着粗砂的池子而已。其中两块平铺着一些管子,池子的两端有两个更粗一些的白色塑料管斜插进地下,池子里有规律地间隔生长着一些芦苇。平心而论,若不是路边那块大理石的“纪念碑”说明它的作用,笔者还真看不出这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这个污水处理工程是为一路之隔的通江花园小区的居民服务的。小区居住着因工业征地搬迁到这里的200多户农民,总计1300人。小区设有与雨水分流的生活污水管道,从地下通到那个水泥“地堡”中。这个水泥壳的“地堡”就是污水的初级处理处,深埋地下5米多,可容80立方米的污水。这个沉淀池内分为三格,主要功能是使生活污水在这里初步沉降。污水首先被抽进这些迂回曲折的管子里,又从管壁的小孔内流出,流进铺满沙砾的滤床上,自然渗入沙砾中。这两个池子的底部都铺有双面土工布,以防污水渗入自然土壤中。
别看这两个滤床表面平淡无奇,实则讲究很多。滤床总深度虽然不过1米—1.25米,却分为表层、过滤层、过渡层、排水层、防渗层等好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砾石和粗砂的大小都不尽相同,越往下颗粒越大。污水经层层过滤到达排水层时,自然流进铺设在这一层的排水管中,也就是在这两块过滤床边上的白色塑料管。这几根管子管壁上都有切口,收集过滤后的污水,并排进旁边的新孟河,直达长江。
作为工程第三个组成部分的是两块污泥滤床。沉淀池里淤积的污泥定期被污泥泵抽进这两块池子做干化处理,说得通俗些,就是把它晒干。但这里也有很多学问。污泥含水率很高,如同前面提到的两块人工湿地一样,这两块污泥滤床也分好几层,也在底部铺有防渗的土工布,也有通气管。渗下来的污泥中的水分经排水管重新流回初级沉降地,而后再进入滤床过滤后排出。
这个装置看上去也不过就是过滤、过滤、再过滤,这能达到污水去污的目标吗?据介绍,秘密就在于滤床的那些粗砂和砾石上,它们为微生物细菌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这些微生物在污水下沉过程中通过反应去除了碳化合物、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以及病毒体和非病毒微生物。装置运行几个月来,根据监测结果,出水效果理想。氨氮去除率达93%,总磷去除率达86%,出水水质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B标准。记者到出水口去看,果然出水清澈,毫无异味。而滤出的污泥干化之后可以肥田,这里每年可干化污泥10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