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商报》报道“12幢来自皖南休宁、歙县、屯溪等地的徽派古宅,将会整体搬迁到上海宝山区罗店镇的一个生态休闲园里。”11日,在上海工作的安徽人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古宅“外流”感到震惊。
12幢徽派古宅“外流”
张先生说,上海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告诉他,有12幢来自皖南休宁、歙县、屯溪等地的徽派古宅将会整体搬迁到上海宝山区罗店镇一个叫卫斯嘉的生态休闲园里。
为商业价值“集宅”
卫斯嘉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卫斯嘉园林里一共要建20多幢“货真价实”的老宅,其中搬迁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是“五号楼”。据介绍,2005年下半年,卫斯嘉园林总经理王卫得到“线人”报料,在安徽、浙江交界处的一座小山村里发现一处难得的清末民初建筑,“楠木厅堂,中西合璧”。几日后,王卫便召集一干人等,跟随“线人”前往山村实地踏访。一番周折后,终于在一座隐蔽的村落间见到了这幢楼。王卫对这幢老宅“一见钟情”。他告诉屋主要把这幢老宅全部买下来,搬到上海按原样修复重建。但屋主断然拒绝。谈判来回进行了多次,王卫最后开出“七位数”的条件,老宅终于易手。据该公司介绍,他们有一班专用木匠来拆卸和修复重建古宅。“他们来自‘木匠之乡’的东阳、衢州地区,年龄都在60岁以上,是为数不多依然健在的真正传统老艺人。”为了这些老宅子,卫斯嘉园林总经理王卫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每座宅子的花费都在100万至300万元。王卫说:“我其实没有过多考虑过保护问题,而是更想开发这些古建筑的功能,或者说,是尝试在商业开发中引入古建筑的元素”。古宅年均消失近百幢记者采访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外地商人就纷纷涌入徽州,收购这里的各种民间工艺品,近年来更是直接整体收购古宅。黄山市文化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黄山市1985年文物普查时,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但这20多年间,这些古民居在以平均每年近100幢的速度消失,“不是坍塌就是卖掉。”不过,由于没有准确统计数据,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需要保护的古民居。记者从歙县文物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仅歙县境内遗存的1911年前建设的民宅便有1000多幢,但这些古民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人的。一方面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对古民居进行“处置”;另一方面政府只能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干预。因此,古民居和相关文物受到破坏或流失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