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
羊城晚报要闻部 新闻联动
千万元国有资产如何流入私人腰包?
一个国企改制过程国资流失“样本”
宁夏中卫国有资产流失案再调查
一座快建好的五层住宅楼,评估价值竟只有150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6年前的宁夏中卫县。
中卫县的一家国有企业在从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期间,被发现有千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入了个人腰包。2004年,中卫县撤县设市财政收入不过3000万元,一个小小的企业改制,竟造成1000万元国有资产流失!
2004年2月开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先后报道了这起国有资产流失案,引起广泛关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责成原中卫县政府及时纠正。然而时隔数年,这起国有资产流失案至今仍然悬而未决。
举报人的举报是否属实?记者的调查是否客观真实?舆论监督为什么没有起到作用?近日,央视记者对多年前的这起国有资产流失案展开再调查。
图:国有资产 陈春鸣画
1 426万元变“—14万”
“十佳”国企零资产改制
欧阳树春,1988年开始担任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经理、法人代表,1998年离任。三年后,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从此欧阳树春走上了举报之路。“都是国有资产,但是后来呢,不归国家了,被个人搞走了……我感觉这是我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
欧阳树春说,1988年他到城建公司时,公司的固定资产只有48665.05元,他几乎是白手起家。10年过后,199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个公司评为全区房地产十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
1999年,原中卫县审计师事务所对欧阳树春在公司10年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了离任审计。审计报告的结论是:截至1998年6月,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总资产2366万元,净资产426万元。审计报告对欧阳树春10年工作的评价是:任期中,欧阳树春使得当初仅有4.87万元资产的公司发展成为现有资产2300多万元的大公司,为县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欧阳树春说:“走的时候,我在职工会上讲:希望在后人的带领下公司更上一层楼。结果,事情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是当时中卫县建设局下属的三级单位,属于国有全资企业。就在欧阳树春离任三年后的2001年,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决定根据原中卫县政府的有关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精神,改制为民营企业。随后,该公司首先委托银川一家评估公司,对公司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欧阳树春在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一份由宁夏瑞衡资产评估公司所出具的《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资产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9月30日,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资产与负债相抵,净资产为-14万元。也就是说,该公司的国有资产已经为零,任何人都可能不花一分钱就得到这个公司。公司向建设局打报告,建设局向政府打报告,要求以零资产改制。欧阳树春说,他得知这一切的第一反应就是弄虚作假。
2 调查一个假账的背后
收入变欠账,300万假欠款通过评估
仅仅三年时间,国有净资产从426万元锐减到-14万元,400多万元资产究竟去了哪里?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在改制前的资产是怎样评估的,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2004年年初,《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卫进行过详实的调查。调查中最明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资产评估报告》在“应付账款”中所列的近300万元欠施工单位或个人的利息款和施工款是否真实;另一个是12栋在建的楼房究竟有多少价值,是否存在低评行为。当时,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分别收到各施工单位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并不拖欠他们的利息款或施工款,仅此一项,就说明《资产评估报告》中虚列了213万元应付账款,这也意味着直接充抵了213万元国有资产。此外,在《资产评估报告》中还有一些“应付账款”也是虚列的,其中有一笔“欠雍全义50.1万元”。为了核实这笔欠款,我们找到了这位雍全义。
记者:原来的中卫县城建公司,欠你的款?
雍全义:不欠。记者:你欠它的吗?
雍全义:我最后都给它付清了,不欠它的。就是买了它的一块地,44.4万元,都给了钱。
记者:即使是欠款的话也应该是你欠这个公司的钱。
雍全义:对了,咋能公司倒欠我的呢?不可能。
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利润或营业收入,评估时却人为地做成了欠别人的账,本来已经结清的账款,却仍然挂在账上,仍然欠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资产评估报告》中就累计虚列了近300万元。
3 12栋新建楼评估:2200元、1000元……
建了四层的新楼评估仅150元
赵秉海,欧阳树春继任者,1998年开始,担任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如今该公司已经改制为私营企业———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
对假账单一事,赵秉海称并没有作假。这份假账单是当时记者调查时原中卫县财政局所提供的,就附在评估报告中,如果按照赵秉海所说,没有故意作假,假账单又从何而来呢?另一个明显问题,是在《资产评估报告》“半成品”明细表中所列的12栋在建的住宅楼或商业用楼,评估值从最少的150元、1000元、2200元到100多万元不等。当年记者调查认为,有的资产被低评了。
我们来到原中卫县改市前开发的槐树南巷商住楼。该楼2001年7月15日开工12月7日竣工,就是说到2001年9月底这座楼还差3个月就要完工,下面的店铺在当时出售时每平方米售价已达3000元,可当时这一整座楼仅仅被评估了1000元!
原中卫县城建公司在改制前开发的北苑小区,2、3、4、5号楼,其中4号楼和5号楼竣工时间都是在2001年的9月前后,就是说评估时这几栋楼的主体和配套设施已经完成,可是在评估被列在了“半成品”之列,四栋楼评估值仅仅总共是170多万元!
原中卫县城建公司开发建设的美丽新村,6、7、8、9号住宅楼,8号楼开工了2个多月,评估值仅是2200元!6号楼一共5层60套房,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001年9月底,这座楼已经开工了3个多月,而当时的评估价格仅仅是150元!当时的记者写到,即使是现场的一堆沙子也值150元,更何况是建设了半截的楼房。
为了核实当时记者的调查是否客观真实。我们找到中卫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查阅了截止到2001年9月30日前后评估报告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楼盘的建设情况。例如美丽新村小区6号楼,在2001年9月末已经建设到了主体四层,当时的评估值仅仅是150元,美丽小区8号楼在2001年10月初已经主体三层合格验收,可是评估值仅仅是2200元,类似这样的问题,在12栋“半成品”在建楼房中都存在。
4 国家规定资产评估市场价,然而
虚评行为的背后令人深思
那么当时的宁夏瑞衡资产评估公司究竟是怎样评估的?记者联系宁夏瑞衡资产评估公司负责人,希望能约见采访当时的评估工作人员,却被婉言推托。
带着疑问,我们找到了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的会计娄惠珍。根据娄惠珍回忆,当时的楼房建设大多数是由建筑施工单位垫资的,如果建筑施工单位没有拿来购买材料、建设施工等相关票据,会计这里就不可能有账可记。例如美丽小区六号楼,当时在账面上能够记载的,只有150元签字费。评估时依据的,也仅仅是这个账面值。我们知道,资产评估依据,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财务账,可是,当时的工程进度已经达到主体四层,已经建设到如此规模而财务上却仅仅记载了150元,又怎么能做到评估的准确性呢?
当年报道此案的的《经济日报》记者李明今这样说:“错就错在它依据会计账去评估。这是它最大的错误。因为国家对于资产评估有个规定,必须要按当时这个房屋的实际价格就是市场的实际价格来评,它能卖多少钱就评估多少钱,这有文件规定的。”
评估中,本来没有欠账却虚列欠款的虚评行为,加上实际价值要远远大于评估值的低评行为,都使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实际的国有资产数额大打折扣。欧阳树春在任时的426万元净资产为什么会锐减到改制时评估的-14万元净资产,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业务的延续,所有资产都是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资产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本评估报告到2002年9月30日前有效。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评估报告失效后再改制,就必须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可是在2003年的6月,原中卫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依据已经失效8个月的评估报告,批准了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的改制。
5 一系列虚评、低评、错评
国有资产就这样成了私有财产
改制之前,槐树南巷的营业楼和后面住宅楼于2001年12月已经基本卖完,销售额大约在400万元左右。北苑小区4号楼和5号楼在评估之后立即进入了销售环节,销售额远不止评估时的170多万元。美丽新村6、7、8号住宅楼、9号商业楼销售额1600多万元,毛利润少说也有几百万元。我们仅仅走访了美丽小区、北苑小区、槐树南巷商住楼等项目,而12栋楼的总销售额以及利润,远不止我们说到的这个数字。那么在评估报告当中提到的12栋楼房所产生的利润去了哪里呢?
一系列的虚评、低评、错评等行为,都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已经超过有效期8个月的资产变化情况,也应当重新作出评估,可是就在明显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在大量国有资产可能存在严重流失的情况下,原中卫县政府仍然于2003年6月批准了该公司的改制方案。
从中卫市工商局查询的注册登记情况看,2003年7月,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已经正式改制为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成为一家私营企业。如果《评估报告》中那些明显漏评、低评、错评的行为属实,那么这些国有资产已经在性质上变成了该公司股东们的私有财产。
我们希望了解当时改制的审核批复经过以及当时国有资产的监管情况,可是先后两次寻找中卫市财政局分管国有资产管理的副局长,都没有见到。我们第三次寻找当时赵秉海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中卫市建设局原局长刘学录,他现在是市政协办公室主任。这一次,总算给“碰”上了。
记者:1998年到2001年这三年期间这个下属公司的运营状况怎么样?
刘学录:好可以。
记者:听说那两年中卫市的房地产市场开始火爆起来了。
刘学录:就是从1999年开始。
记者:1998年赵经理上任时,426万元净资产到改制之前的负十几万元。您说那两年房地产市场是非常火的,怎么会出现了亏空呢?
刘学录:当时我也想不通为什么就亏空了。
记者:国有资产流失了吗?
刘学录:有些人说是流失了。我也说不清,因为账我也没有算。
记者:你是建设局局长啊,当时。
刘学录:建设局长不可能趴着算账去呀。
记者:你是主管部门,它是你的下属企业。
刘学录:下属企业它有管的范围啊。记者:那你的范围呢?
刘学录:我的范围那个职责上面都有,完了到建设局它有一份职责,你去看去。
记者:你介绍一下,简单概括。刘学录:没必要。记者:建设局负责什么样的责任?
刘学录:建设局主要就是负责走程序,主要看它手续齐全不齐全,走程序。……
6 当年采访一个细节
调查组删掉许多关键数字
2004年2月开始,中央和地方的多家媒体都以大篇幅报道了此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由宁夏纪检、国资等六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中卫市调查。
《经济日报》记者李明今:这个调查组当时口头通报时说,那12栋楼评估了422万元,后来卖了3300多万元,利润是500多万元,口头通报时都有,但当我坚决要文字稿时,我看着他们在电稿里删了这些关键的数字,文字稿里头这段就没了。
《人民日报》记者周志忠:这个企业改制的时候,我们有500多万元的国有资产已经流失出去了。而恰恰这一块,政府六个部门联合调查,居然把这一块又给它抹去了。
虽然这份《调查报告》上并没有显示国有资产究竟流失了多少,但还是对这次改制作出了结论性意见,调查组认为,原中卫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依据失效8个月的《评估报告》批准改制,违反了有关规定,宁夏瑞衡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报告》中存在虚列负债、漏评、低评等行为。
2005年4月,宁夏监察厅发出《监察意见书》,责成中卫市重新对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进行资产评估、重新改制。几天后,中卫市政府也认定原评估报告无效,对相关改制领导小组成员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中卫市审计局牵头组成审计组,对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的资产进行重新评估。
但是从2005年4月27日中卫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作出这个决定到现在,又过去将近2年,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仍然在正常地经营和办公,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却久拖未解。
7 两份报告文件一个费解问题
两个不同数字背后隐藏了什么?
调查中,欧阳树春向我们提供了两份中卫市审计局报给中卫市政府的文件,是中卫市审计局对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截止到2005年年底的《审计报告》。从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中卫市审计局已经按照中卫市政府的《会议纪要》,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审计。马忠林,中卫市审计局局长,也是两份文件的签发人。
我们在仔细翻阅了两份中卫市审计局的文件之后,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在中卫市审计局给中卫市政府的第一份汇报文件中显示,截止到2005年5月末,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净资产为1728万元,可是在之后的第二份文件以及中卫市审计局向我们提供的正式的《审计报告》中,同样截止到2005年5月末,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净资产却变成了1269万元,两个数字反映的是同一个时间点该公司的净资产,却锐减了459万元。
记者:截止到2005年5月末,恒嘉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两个数字一个是1700多万元,一个是1200多万元,结果是相差了500万元。
500万元的差距让人费解,你对这两个数字哪个负责?
马忠林:我对1200多万(负责任)。
记者:你对市政府以文件形式上报给市政府的那个数字不负责任啊。
马忠林:也负责任。
记者:就是这两个数字,你到底对哪个数字负责任?
马忠林:这两个数字都负责任,这个报告最后形成了以后有多次的领导的审核,最后形成了这个审计报告。
记者:是领导的意见?马忠林:不是领导的意见。……
记者:在建设局的眼中,国有资产流失了吗?
刘学录:我说不清。记者:如果流失了,流失到哪儿了?
刘学录:我认为它改制没有改成,就说明没有流失掉。
8 调查股东构成一个惊人发现
虚假登记最大股东原来是他
那么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的国有资产究竟在谁的名下呢?
在中卫市工商局查询恒嘉公司股东构成时,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雍全义。根据股东权益登记显示,雍全义在该公司入股50万元,相当于持有公司6%的股份。我们再次找到了雍全义。
听说自己在恒嘉公司拥有6%的股份,雍全义连称没有这么个事,甚至不知道恒嘉公司。更没得过这个公司的分红。
原来,当年改制后成立的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东登记注册竟然也是虚假的!
从中卫市工商局的登记来看,赵秉海出资90多万元,持有中卫恒嘉房地产开发公司10%多一点的股份,其它股份分别被数十位原公司职工所持有,然而原中卫县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会计娄惠珍向我们透露,这数十位职工的股东登记其实都是虚假的,是为了凑800万元注册资本的数字,而真正职工入股仅仅是60多万元,而赵秉海真正出资仅仅是18万多元,却占有公司30%左右的股份,是公司真正的最大股东。
从改制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时间,四年中,巨额的国有资产早已经流失,早已经在性质上变成了恒嘉公司股东的私有财产。
采访结束前,我们来到了中卫市政府,见到了现中卫市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卫市政府副市长王兴德。王兴德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本届政府的任期是到2007年的12月份。(紫/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