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孔子学院总部在德胜门外揭牌,我看到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欣然前往,因为他们国内也在筹建孔子学院。据说,这样的孔子学院在海外已开了144所之多。
孔子已经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符号。
悄悄感受到孔子热的升温是几年前的事儿了。有一次,我作为使馆的秘书陪同Y国的一个高层代表团,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参观孔庙。那天是9月28日,我告诉他们,当天恰好是孔老夫子的生日。我看到老外们的脸上充满了荣幸。
晚上使馆设宴,满座皆是Y国的高级政府官员,就我一个中国人。我默默地看着他们觥筹交错,频致酒辞。酒过三巡,其中一位负责外交和文化事务的官员B先生郑重地起身,说能在孔子诞辰之日参观孔庙,心情很激动,并提议大家为孔子的生日干杯。很快席间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西装革履的老外们纷纷举杯响应。
热烈的场面还在继续,B先生特意与我这个惟一在座的中国人碰杯,并真诚地说:“有机会,请一定代我们向孔子的后人问好!”我说这样的机会一定会有的,要知道孔子的后人至今已延续了84代呢!
我相信Y国官员们的这份真诚,因为在我这个普通的中国雇员面前,他们根本没有必要大讲外交辞令,作秀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我一下子不再觉得孤独,因为孔子把我们的内心拉近了。
我惊讶,“孔子”这个字眼从这群金发碧眼的老外嘴里说出,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就像是提及一位健在的兄长。没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就这样被逾越,孔子竟变得很家常。凭借着老外们的眼光看去,我突然间就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那孔夫子正一点点地走近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和。
今天早晨上班,在临上电梯前,无意中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两位外交官在寒暄。
一位问:“您注意到没有,中国男人原来也是染发的!”
另一位答:“我不好评判,不知道孔子那个时候染不染头发?”
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