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
(资料图片)
户外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方面要归功于户外运动本身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刺激,另一方面,时有发生的意外事件绷紧了大众的神经。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人们本意是尽享亲近自然的乐趣,而屡屡发生的伤亡事故却令人扼腕。
灵山,为谁而哭泣
灵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与河北省交界处,海拔2303米,其巍峨与美丽吸引了众多的拜访者。2007年3月10日,这座大山强留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这一天,11名山友在从门头沟柏峪口向灵山攀登途中迷路,网名为“夏子”的女孩遇难,年仅23岁。
亲历者小段说,当时风太大了,估计山脊上瞬间风力能达到9到10级,队伍找不到下山的路。夜幕降临后,风太大不能生火,队员们无法取暖。“夏子”在翻过两座山后出现异常,无力走路。
晚上10点多,队员们正通过电台进行呼救时,发现“夏子”停止呼吸。次日早晨8点,等到医务人员赶到时,已经无力回天……
3月3日,东北、华北普降大雪,一周来持续低温,柏峪—黄草梁—北灵山这条线路一半是树林,一半是山脊,积雪未化,且天气预报已经预告北京地区周六将有4—6级的大风。但是,这支自信的队伍并没有太在意这个问题。类似这样由于经验不足、盲目自信以及组织管理失误而酿成的事故是我国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一个突出特征。
王鑫,北京市登山协会活动部部长。谈到户外运动出事的原因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户外事故,都有很重要的人为原因”。据他分析,不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无知者无畏”,占到了事故发生的70%;计划不周,过度自信占到10%;装备不足占到10%;另外还有团队组织性欠佳,缺乏应变和救援方式不正确等因素。
他介绍说,“北京有3万多无线电协会会员,24小时有人值班守候,等待求救信号。2006年1月3日,在小五台山,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迷路无法下山,他们虽然携带了GPS系统,但是只知道用来定位方向,却不知道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发送求救信号,因而耽误了救援的进行。”
“户外运动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它容易出事,这是户外运动的一个客观事实”,《山野》杂志社市场总监王宝顺说,“但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估计,就去参加一些高风险性的项目,出事就主要是个人原因了”。
救援,又该谁来理会
灵山事件中,警方在3月10日晚10时30分左右接到了报警。参与救援的当地警方李政委说,他们当时联系了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斋堂医院的医生和急救车,带着人开始寻找。
“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听不见他们的回音。”李政委说。虽然能使用电台与被困山友联系,但由于被困者没有请当地向导,也不熟悉灵山路况,根本说不清具体位置,搜寻速度非常慢,而当时灵山积雪最深处已经没腰。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让医生通过电台指挥他们急救。”李政委说,但对方没有任何急救药物,只能进行心肺复苏等简单的急救。
与此同时,10名山友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伍也赶到了灵山停车场。其中3名队员留下与公安和其他救助方面的人员做协调工作,另外7人分成3个梯队进山展开救援。其中,第一梯队在凌晨1点左右找到了迷路的山友,并把热水、食品和保暖衣物等带到了现场。
在这场救援中,公安武警担负了主要救援职责。2006年5月,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内的“车师古道”事件的救援过程与此类似,并且规模更大。这代表了中国户外运动当前救援机制的一个侧面,但是这种方式的救援,其昂贵的费用和需要调度的范围注定了不可能推广并成为长效机制。并且,针对沙漠、雪山、大海等户外遇险情况来讲,他们并不专业,起码在救援专业装备上达不到要求。
到底谁应该成为户外救援中的主体?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登山协会。而中国登协负责人栾开封则一脸无奈地表示,作为行业管理机构,我们也希望成立自己的救援队伍,但是资金难题迟迟未能解决,另外,也没有相关法律可循。
与此同时,户外救援的民间志愿者力量在逐步崛起。2005年10月,3名登山爱好者在康定攀登雪山时遇险,有山友从外地乘飞机赶去救援。“你不参与户外运动,就无法体会到爱好者之间那种单纯的感情”,王宝顺告诉我们,“圈外的人很难相信,志愿者就是什么也不计较。”
但是这些自发组织的救援队却在现实中遭遇了生存尴尬。2006年4月,河南户外联盟运动爱好者自发组建的河南首支户外救援队宣告成立。“就算是公益性组织也需要运营成本。我们的尴尬就在这里——身份不明确,谁也不会轻易给赞助。”组织者无奈地说,由于救援队一直找不到地方挂靠,无法正式注册,大部分活动只能借助“河南户外联盟网”进行。
思索,为何总在痛苦后
“凡事要独立思考。这次我相信了老公(山友“老K”),老公相信了三哥(当地向导),我没有独立、理性地思考。如果有,可能我会阻止(登山)的”。“四姑娘山事件”中的惟一幸存者“不必”在事后总结。
虽然我们不愿看到,但是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老K、小倩、手手、夏子……从2005年到现在,遇难者的名字可以写出长长的一串。
防患于未然是降低户外意外事故的根本之道。中国登山协会原户外运动部主任李舒平认为,“最简单的办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尽管很多人对宣传教育嗤之以鼻,但是不可否认,这是目前预防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最根本的办法。新西兰有个水上项目的调查表明:当宣传教育充分的时候,死亡率就降低;反之,死亡率就上升。
在意外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在户外救援中往往担负着重要职责。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这体现了政府对公共事件的驾驭能力。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倡议,在登山户外运动比较集中、条件较好的地区,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俱乐部及有一定技能的志愿者参与,形成自救和互救组织,并逐步建立地区性乃至全国性救援网络。
事实上,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户外救援的惟一主体。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无法构建全国统一的救援体系,事故发生后,最有效的救援只能是就近救援。中国登山协会张志坚博士认为,民间救援将是救援活动的主体,国外也是如此。应当由当地政府、国家救援力量(部队、警察等)和民间登山救援队、登山队共同配合,实施救援。2006年9月,在中国登山协会支持下,国内第一个登山户外运动专项保险诞生,很多保险公司都愿意配合中国登协建立全国性的救援体系,在救援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无疑,这将是户外救援中的一个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