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幢来自皖南休宁、歙县、屯溪等地的徽派古宅,将会整体搬迁到上海宝山区罗店镇的一个生态休闲园里。”近日,在上海工作的皖籍人士张先生向媒体反映,他对古宅“外流”感到震惊。
徽派古宅“外流”上海
张先生说,上海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告诉他,有12幢来自皖南休宁、歙县、屯溪等地的徽派古宅将会整体搬迁到上海宝山区罗店镇一个叫卫斯嘉的生态休闲园里。
记者与上海宝山区卫斯嘉园林工程公司取得联系。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将要建起的12幢徽派古宅,全部是公司总经理王卫从徽州民间收购来的。这些徽派建筑不是普通民房,而是具有一定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徽州古建精品。“目前已修复重建了5幢古宅,其余的也将陆续建好。”
为商业价值“集宅”
卫斯嘉园林工程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卫斯嘉园林里一共要建20多幢“货真价实”的老宅。据介绍,2005年下半年,王卫得到“线人”报料,在安徽、浙江交界处的一座小山村里发现一处难得的清末民初建筑,“楠木厅堂,中西合璧”。王卫对这幢老宅“一见钟情”。王卫最后开出“七位数”的条件,并保证老宅子在上海会得到修复性重建,和原来绝对一模一样,而屋主一家人也可以随时到上海看老宅。就这样,老宅终于易手。
据卫斯嘉园林工程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有一班“御用”木匠来拆卸和修复重建古宅。“他们来自‘木匠之乡’的东阳、衢州地区,年龄都在60岁以上,是为数不多依然健在的真正传统老艺人。”
王卫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集宅”的意图:“我其实没有过多考虑过保护问题,而是更想开发这些古建筑的功能,或者说,是尝试在商业开发中引入古建筑的元素,发挥出它的新价值,这是我的目的。”
古宅年均消失近百幢
古徽州有一府六县,5000个村庄。记者采访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外地商人就纷纷涌入徽州,收购这里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很多代表徽州历史文化的文物逐渐流失。而近年来,外地商人更是频繁到徽州直接整体收购古宅。
黄山市文化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黄山市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但这20多年间,古民居在以平均每年近100幢的速度消失,“不是坍塌就是卖掉。”不过,由于没有准确统计数据,谁也说不清黄山到底有多少需要保护的古民居。
安徽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997年9月,省政府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将皖南地区古村落遗存的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全归在“皖南古民居”范畴加以保护。依据该条例,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民用建筑均在保护之列。
记者从歙县文物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仅歙县境内遗存的1911年前建设的民宅便有1000多幢,但这些散布在皖南各地的古民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人的。这就造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对古民居进行“处置”;另一方面政府只能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干预。由于政府的监管在明处,私人的行动在暗处,因此,古民居和相关文物受到破坏或流失也就发生了。
针对“12幢徽派古宅被‘搬’到上海重建”之事,许多民众认为是对古遗产的破坏;也有人认为,“异地重建”更有利于对古宅的保护。(据《安徽商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