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一个2006年IT领域的新关键词,以其新的网络传播模式活跃了公众日常生活,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另外一种渠道,因而,博客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以致成为网络新宠。然而,自诞生以来,博客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但由于约束的缺失,一系列纠纷屡见不鲜。
| |
根据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博客数量已经达到7000万个,而且还在以每天140万个的速度增长,已蔚成大观。过去几年里,博客成为了众多网络用户放大自己声音,以及同好友和读者交流的主要渠道。但由于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隐藏身份的机会,网络往往比其它媒体更容易暴露人性丑恶的一面。目前,博客成为了最易暴露人性丑恶的场所。《纽约时报》4月10日发表分析文章称,如果没有任何秩序,博客圈最终将变成一个令人生厌的场所。没有人愿意见到这一结果。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有1.3亿多网民。少数博客用户发表不良信息,主要有四类,包括低级庸俗信息、恶搞侵权事件、传播虚假时政信息、侮辱国家形象等。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来自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消息称,我国网络博客实名制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进行调研工作,预计今年6月份将取得重大突破,随后可能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博客实名制。
然而,善良的愿望并没有被人们领情。对于博客实名制的问题,运营商和网友传来了反对的声音。运营商认为,如果实行实名制,自家网站的博客频道用户群流失的比例尚无法估计,但主要会有两种可能:首先是用户盗用别人的身份证注册,这根本无从监管;另外就是部分用户流入域外,在国外网站上使用博客平台。博客实名制,意味着博客用户必须进行后台的实名登记,如同手机实名制的政策出台一样,即将实行博客实名制的消息一出,也立即遭到了网民的反对,认为博客实名制会限制言论自由、侵犯网民隐私。有网友认为,如果要求注册实名资料,自己的博客就不更新了,主要是因为失去了网民的“隐蔽”身份,网上言论跟生活里说话一样,失去了上网发言的意义。
其实,人类从丛林的蛮荒到今日稳定的秩序,基本上是依靠经验逐步演进的过程,同样从“博客丛林”到网络文明的净土,也需要经验的逐渐积累。幸好,我们已然生存于斯的秩序,仿佛经验的宝库滋养吾辈。
网络世界首先需要的是个人的道德自律,正是道德自律使人类摆脱丛林状态。秩序的建立需要对秩序的信仰,文明的世界需要个人的道德自律。所以,文明的秩序从来都是仰仗道德为基础。命令戒律不灵,哪怕是高压强制也不行,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靠的是道德自律的个人。
然而,网络毕竟不是鲁滨逊与星期五的二人世界,作为网民聚集的“村落”,相互之间的宽容精神不可或缺。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它成为大众文化宣泄的渠道,成为大众拿明星开涮的场所,大众就是要把平日里高坐云端的明星拉下马,以此平衡并快乐着大众的心理。对此许多人“快意恩仇”,结果引来网络撕杀。人世间的诸多征伐、战斗、残杀,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缺少宽容。近日画家安迪恶搞演员徐静蕾的裸体油画,徐静蕾不仅表示不会起诉画家,反而祝福画家,表示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并不介意有人拿她寻开心。此等容人的雅量,不仅平息了事态,并且赢得了人们的敬意。
观察人类历史,秩序的形成无非两途:内生自发和外在强制。内生自发为本,外在强制为辅。有消息说,多名互联网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正在筹划建立博客行为准则,以净化整个博客圈。Web2.0先驱蒂姆·奥莱利(TimO’Reilly)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斯(JimmyWales)一直致力于创建一整套规则,目标是塑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讨论和辩论环境。奥莱利和威尔斯计划创建多套方案,并分别用不同的图标来标识。例如,其中一套方案允许匿名写作;第二套方案则不鼓励这种行为;在第三套方案中,博客必须为自己所写的任何内容,包括闲谈或重大新闻,提供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信息来源。博客随后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套方案,并在自己的页面张贴相应的图标,以此向读者表明自己愿意接受和遵守哪套方案。这一整套系统完全出于自愿,依赖于社区对自身的约束和管理,这才是网络社会的规则。果如此,网络社会成一方文明净土方有所冀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