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援不是日本企业扩张向导
记者:你觉得日本对国外的ODA是一种单向的施舍么?
加藤俊伸:我不认为是一种施舍,我认为是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国际贡献。
很多日本专家去中国大陆比较偏僻的地方,回到日本之后,他们会讲述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这有利于两国间的相互理解。日本的企业一般驻扎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但JICA的专家和志愿者则大多去偏远的西部地区;当然,法律等专家在北京的居多。日中两国间这样的友好交流越多,对两国间的关系越有好处。
记者:除了你所说的日本专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收获,以及由此改善两国关系之外,日本没有从援助中获得其他利益么?有一种观点认为,对华ODA除了能够润滑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外,日本也能够通过援助获得所需的能源,例如第一次ODA援助中的秦皇岛码头建设,是为了通过这个码头向日本运送中国的煤炭。援助促进了中日间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这种合作也给日本企业带来很多好处。
加藤俊伸:经济交流是对两国都有好处的。我觉得节能等方面的相互利益是有的,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利益,日本也是这个利益链条中的获益者之一。但几乎所有的对华ODA项目,都无疑是中国的获益比较大。
记者:中国国内存在的上述观点,可能会经由媒体在日本国内放大。这种观点是不是令日本国内很多人不舒服?
加藤俊伸:对于ODA,中国方面可能有很多的不同想法,日本方面其实也有很多不同想法。我想,日本会理解中国的各种想法。
记者:大概在2004年之后,日本国内关于对华ODA的争议声音大了起来。产生争议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
加藤俊伸:其中一个因素是,他们觉得中国已经比较发达了,不必要再对其进行援助了。对华ODA的款项,都是来自日本国民的纳税,政府税收的去处和日本国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关,所以在日本国内会有这样的争论。
我认为,在经济交流方面,因为已经有很多日本企业进驻中国,中国经济也较发达,资金本身的合作作用减少了。但在环境、能源等问题上,我认为还是应该继续对中国进行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的技术合作和援助。
记者:日本在对华ODA的时候,是不是有时会附带一定的条件?例如,在日本大使馆经济部提供的2001年度日元贷款概要表上,15个对华贷款项目中就有10个项目的附加条件是“限定两国间采购”。
加藤俊伸:实际上,应该是基本没有附加条件的。无偿援助项目中的采购估计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从日本或者欧美国家采购的情况当然也有,那是在和中方协商好后才确定的。中方有时会主动说,有的物品中国本土的产品质量比较低,所以尽量从欧美或日本采购。又比如,援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买车,日方会提出,因为中国的车辆比较便宜,所以在中国买比较好。
记者:我在媒体报道中看到,日本上智大学教授村井吉敬曾就日本对各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援项目作过调查,他在调查结果中指出:“日本的经援,大部分都附带着有利于日本企业的条件。与其说它是一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援助政策,倒不如说它是日本企业,尤其是建筑业、重工业对外扩张的向导。”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加藤俊伸:就如我刚才发表的观点,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