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长江葛洲坝下游的宜昌市附近水域,是中华鲟唯一的洄游繁殖产卵地。眼下正是中华鲟产卵的繁殖季节,中华鲟遭遇的却是宜昌多家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水导致鱼类代谢障碍并会引起水生生物癌变、畸形和基因突变。报告称,野生中华鲟总资源量锐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10年后中华鲟可能灭绝。 |
|
3月22日,饲养员在北京海洋馆“中华鲟馆”给即将放归长江的中华鲟喂食。 |
|
3月22日,在北京海洋馆疗伤调养的中华鲟回归大自然前向游客们“告别”。 |
新华网武汉4月13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江时强) 不久前,中美等国科学家组成国际科考队在长江干流航行3336公里,搜寻38天未发现一头白鳍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专家说,长江水质严重污染是白鳍豚几近灭绝的重要原因。长江葛洲坝下游的宜昌市附近水域,是中华鲟唯一的洄游繁殖产卵地。然而,这一带的多家企业日夜向江中排放污水,以至于中华鲟也面临有去无回的灭顶之灾,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橙色信号:中华鲟种群数量剧减
中华鲟已有1.4亿年的历史,堪称“活化石”,最大的重上千公斤,又称“长江鱼王”。它生于长江,长于大海,在海洋里生活9至14年后性腺成熟,再向长江上游金沙江洄游产卵。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后,我国在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葛洲坝下游江段80公里内,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家发现,中华鲟已在保护区找到了新的产卵场。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人们为保护中华鲟付出许多努力,但工业企业向长江大量排污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危害,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说,据观测,1981年葛洲坝截流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的中华鲟超过3500条,如今洄游至宜昌江段产卵的已不足500条。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报告称,野生中华鲟总资源量仍在锐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10年后中华鲟可能灭绝。中华鲟留给人类抢救与保护的时间不多了。
刘灯红对记者说,经农业部批准,研究所每年可捕捞数条中华鲟用于人工繁殖。研究发现,长江污染已使野生种群资源显现出令人担忧的衰退迹象,如野生中华鲟雌、雄鱼性腺发育退化,可受精时间越来越短,精子寿命原来10分钟至30分钟,现只有3分钟至5分钟,可受精时间原来超过1分钟,现缩短为10多秒。刘灯红说,从近几年捕捞情况看,野生中华鲟雌鱼多,雄鱼少,雌雄比达5:1,有时达到10∶1。按中华鲟物种安全性要求,雌雄比应该是1∶1,性比失调意味着中华鲟种群整体正在衰退之中。
链接资料
中华鲟大事记
1982年3月8日,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正式成立。
1984年,首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6000尾。
1985年,LRHA(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用于催产中华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1992年,产后中华鲟亲鱼放归长江。
1995年,攻克幼鲟培育技术难关。
1999年,中华鲟研究所首次大胆采用中华鲟保活采卵技术,进行产后亲鱼康复试验。
2003年,中华鲟活体采卵获得成功,该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2006年5月,在宜昌樱桃园码头放流3.2万余尾平均体长30厘米的中华鲟,刷新了大规格中华鲟放流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