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在三亚凤凰镇妙林田洋,西环线有一个涵洞与一座框架桥,相距不过50米,而其他地方的涵洞至少相距数百米。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距离内有这样的设计与建设?
事实上,这是各个相关单位充分考虑到附近村民的实际需求,临时增加的一项极具人性化的设施———框架桥。新增的框架桥追加了1154万元投资。
这里离三亚新火车站只有约2公里,铁路南侧是上万亩的妙林田洋,北侧是一个大村落,散居着数个村委会的数千名村民。
按原来的设计方案,这里只有一座长约10米的涵洞,但最终施工时,因为工程技术的需求,将涵洞平移50米。这样,洞口与出村路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形成了一个大拐角。
附近村民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村子极易受洪水淹浸,前年的“达维”台风,曾使这里一夜之间成为汪洋。发现出村路与洞口不在一条直线上后,村民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希望能保留原来的直线设计。他们的意愿很简单:再遇到洪水,直线路有利于排洪,也利于逃生。
为什么会改变原有设计、移动涵洞口位置?对此,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在此处与新三亚站之间依次还有机务折返段、一座金鸡岭大桥,受东环铁路引入和机务折返段的安全距离限制,新增的折返段长宽分别为500米和160米。设计上,在桥上出岔一般是不允许的,因而折返段不能东移,必须设在原林家村的石板路上。
一方是铁路建设要求,一方是老百姓利益,孰重孰轻?问题反映到三亚市及省政府有关部门后,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吴昌元召集有关方面召开办公会议,决定尊重老百姓利益,就在原设计的涵洞口处新建一座框架桥,新增投资经协商由铁道部、省政府及三亚市政府各承担三分之一。
新增的框架桥长96.4米,宽8米,高5米。附近的妙林村委会林家村村民说,有一条笔直的路能直通凤凰路,心里踏实很多。
项目经理王根喜说,虽然增加了一千多万元投资,但方便了村民出行,也更有利于泄洪。
本报记者 吴钟斌(本报三亚4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