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通讯员 珩文 记者 谈洁)歼十飞机工程,随着中国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揭晓,家喻户晓。因为它是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之后,第二个获得此项大奖的重大科研项目。昨天,一批参与“歼十飞机工程”的校友被请回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向母校学生和老师们做报告的过程中透露了“歼十”研制过程中的艰辛。
“歼十”的全部研制过程历时近20年,但研制人却得承受着无人喝彩的痛苦。
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荣怀1982年从南航毕业,他感慨:每个航空人对蓝天有着自己的理解,都深藏着一个梦想。但是干航天事业有时要注定一生寂寞孤独,必须扑下身子干事业。他说,“歼十”研制近20年,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个项目。
从1999年底,“歼十”的研制就进入试飞阶段。试飞的艰苦,中国试飞院党委书记于以贵至今历历在目:“在多年的试飞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压根就不休息,有的人几年休息时间都不到40天。试飞员们的工作强度也极高,有的一天就得五起五落,还有的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
“那段日子被我们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于以贵笑称,在试飞场,在炎炎夏日的烘烤下,飞机外壳常常像烙铁般滚烫,不小心碰到,胳膊上就是几个血泡;冬天气温又跌到零下30℃,机身又变得冰冷,手一摸就掉下一层皮。
“现在,歼十还用的是国外发动机,那什么时候能安装‘中国心’?”报告会上,南航一名学子问道。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原所长、现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的李文正,1968年毕业于南航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他解释,一般情况下,新机的研制过程中都是先使用成熟的发动机,这属于正常的现象。据透露,“中国心”今年将装在‘歼十’上,因为发动机与飞机是同时研制的,目前已经基本定型。
|